2011年1月17日星期一

從乾炒牛河說起

乾炒牛河算得上是典型香港美食的一種。烹調方法十分簡單,先把牛肉以生粉、生抽、糖及紹酒醃好,把鑊燒旺,舀一勺油下鑊,牛肉走油備用,然後把河粉、芽菜、葱段及洋葱放入鑊中,翻炒及拋起幾下,加入醬油及牛肉,再拋幾下,即大功告成。不消兩分鐘,美味可口的乾炒牛河便炮製成功。不過,不要妄想在家中可以一顯身手依樣炮製。一般家居火爐的温度根本不能夠炒出像樣的乾炒牛河。炒一碟乾炒牛河需時不超過兩分鐘,可見火爐温度有多猛烈。自己炒不出有水準的乾炒牛河,但乾炒牛河的故事倒有一個。

小時候住在上環南北行毗鄰的小巷,名叫香馨里,又名潮州巷仔。這條腌臢小巷,怎樣會叫香馨,現在不能稽考。這條巷住滿了潮州人,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潮州菜及家鄉食品,故此有潮州巷仔的別名。不要以為我自小就吃潮州菜長大,置身其中,美食如林,看在眼裏卻吃在心裏。自幼家貧,潮州鹹酸菜、醃菜及潮州粥之類的食品,真的吃了不少,甚麼鹵水鵝呀、凍蟹呀、蝦棗蟹棗呀,都是可望而不可即,更遑論那些要加芫荽浙醋來吃,濃得化不開的潮州翅。那是貧窮年代,三餐温飽,於願足矣,夫復何求。置身美食林中,偶然看看赤膊大叔兩手揮舞那雙使鈍了的刀,千錘萬擊的把那塊牛肉剁成肉醬,最後用手一擠,用湯匙一刮,粒粒均勻圓滑的牛丸,掉進盛著水的木盆中,小眼珠也不期然掉進盆裏。我的童年就在洋溢著色香味的小巷中渡過。

我家住在一幢舊樓的三樓,那時年紀太小,根本不知這幢四層高的舊樓究竟有多舊,只記得每當十號風球的時候,父母總是擔心整幢樓會崩塌下來,所以每當遇上強烈颱風襲港的日子,他們便叫我們兄姊四人到附近的雲香茶樓去避風。兩老自己鎮守家中,那怕同歸於盡。那時唯一上茶樓的機會就是這刮大風的日子。茶樓不是避風收容所,不能夠白坐一頓而不吃點東西。於是每次去避風,我們總叫一碟乾炒牛河,吃它幾個鐘頭,把那最後一點肉屑荳芽吃過精光,除了那一層不能用舌頭來舐的殘醬剩膩外,甚麼也不能駐足停留。要殲滅一碟乾炒牛河比炮製的時間不會長很多,餘下等待的時間就把黑色的普洱也喝到怎樣泡也泡不出顏色來,跟白開水沒有兩樣。不管伙計白眼黑臉,近盯遠瞄,我們一於賴著直至十號風球除下。我不知道為甚麼每次都叫乾炒牛河,而不是肉絲炒麵或揚州炒飯,不知不覺間就吃了幾年。樓沒有坍塌,可是,有一天政府卻忍不住把它宣佈為危樓,我吃乾炒牛河的日子便隨之而去。

前塵往事,驀然回首,感慨萬千。有時叫碟乾炒牛河,熱騰騰把它吃下,也是一種福氣。


200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