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8日星期日

標少講聖言

好朋友做宗教科的功課而正在傳道書(Ecclesiastes)裏找題材,看了我Finality那個blog,不期然發出會心微笑,真巧。有人問,你不是教徒,怎會識聖經?慣於隨口胡謅的標少,出來跳樑,也要懂得翻幾個跟斗,程咬金也有3度板斧,跟信教的人講聖經,跟法律界講案例,有文化的就拋句Eliot詩,老饗就講吉品鮑魚,回敬孔慶東,也用上幾句魯迅的文章,對着黑社會也懂幾首招牌詩,才有共通語言的投契。標少騙子見得多,目濡耳染,不學以能(韓文公所講的目濡耳染,出自《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所以拋兩句聖言,講幾條律法,何足為奇?表面的虔誠,或儼然是教授學者,骨子裹卻虛空一片(devoid of substance),這種人最忌遇到標少,正是騙子遇到老千,modus operandi如出一轍,只好惺惺相惜,同道中人,不打誑語。當我講「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心中一點宗教情操都沒有,跟那些以為頭上光環四顧的人,未必有兩樣。見微知著,講甚麼廢話都掩不住真正的偽善。標少對這一類騙子,警覺性特別高。

講到警覺性,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標少的思維。

很多年前在香港,我排隊買戲票看電影,排在我後面的是一對年輕男女,當時人不多,但這女的卻貼得很近我,我稍為踏前一步,她又再緊貼,後頸可以感覺到她的呼吸。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男人,你會怎樣反應?飛來豔福?

我第一個反應就是摸下口袋裹的錢包,然後再摸其他衣袋看看有沒有丟失,這就是標少的警覺性。

口惠聖言而實不至,都是誑語。心無罣礙,究竟涅槃。


2 則留言:

  1. 標少文武全才,作品又引經據典,一篇文章,幾回索引,上下古今中外縱橫,叫人妒恨。

    今章又云:
    「跟信教的人講聖經,跟法律界講案例,有文化的就拋句Eliot詩,老饗就講吉品鮑魚,回敬孔慶東,也用上幾句魯迅的文章,對着黑社會也懂幾首招牌詩,才有共通語言的投契。」

    哈哈,真是多才多藝,不是腹有詩書,何以能反應敏銳,順水推舟?

    我呢,不學無術、文質俱乏,幸好勉强讀懂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的讀伊索寓言,他是這樣說的:

    蝙蝠的故事:

    蝙蝠碰見鳥就充作鳥,碰見獸就充作獸。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在鳥類裏偏要充獸,表示腳踏實地;在獸類裏偏要充鳥,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賣弄風雅,向文人裝作英雄;在上流社會裏他是又窮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間,他又是屈尊下顧的文化份子:這當然不是蝙蝠,這只是——人。

    就是因為不如標兄的博學,而要像「人」般,把標少的方法反過來用而欺世盜名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思華姐又來玩我,我也記得錢鍾書《靈感》有這樣一段:

      「這位作家是天才,所以他多產;他偏又是藝術家,所以他難產。幸而文學畢竟跟養孩子不同,難產並未斷送他的性命,而多產只增加了讀者們的負擔。」

      你再玩我,就變成

      「...你今生消耗了大量的墨水,照例我該派你來世做烏賊魚,吐墨水。」

      你做烏賊容易,我可要吐血。鳴金收兵,我在寫包致金。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