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星期三
2012外遊
又到了一年一度回港探望母親的時候,她94之齡,身體尚可。在海外的朋友,最怕午夜兇鈴,半夜三更收到電話,兇多吉少。探望老人家,本着多看一次算一次的心。我是很怕乘搭飛機那種侷促感覺的人,像籠中困獸,又像身陷囹圄,故此很不願意外遊。在12月21日前,恐怕不會有很多寫blog的機會,有些時間還會到翻牆才能上blogger的地方去。有重要判辭,敬請讀者給我留言。
奸商欺貧
百佳豬骨充豬尾骨 罰1.5萬
海關﹕折扣出售仍屬誤導
【明報專訊】海關揭發,黃大仙龍翔中心百佳超市因售賣附有虛假商品標籤的豬骨,違反《商品說明條例》,在九龍城裁判法院承認一項控罪,被判罰款1.5萬元,當中包括以豬骨混水摸魚冒充作價格較高的豬尾骨出售,案件中7包豬骨被充公。有豬肉商會認為,海關應加緊巡查大型超市,以免難以分辨豬肉部位的消費者被誤導。海關今年6月收到投訴到黃大仙百佳超市調查,發現7包總值140元豬骨標籤寫上「本地鮮宰豬尾骨」,以優惠價89元出售,但經專家檢測後,發現貨品包含較便宜的新鮮豬胸、頸脊骨和豬腳骨。海關表示,由於豬尾骨價值較高,百佳將其他部位豬骨標示為「豬尾骨」,即使折扣出售都屬誤導,消費者以為可以低價購得較貴貨品。
百佳﹕貼錯標籤 無額外利潤
百佳發言人表示,對事件感到抱歉,強調無因錯誤標籤而獲得額外利潤。發言人指,有關7包豬骨是由員工於傍晚時包裝,以低於半價出售,員工包裝豬骨時可能人為出錯,貼上錯誤的標籤。該公司已立即採取改善措施。
香港豬肉行總商會理事長許偉堅指出,現時市面售賣的豬尾骨,屬於上骨,約售30多元一斤,豬腳骨等下骨則售約12或13元一斤,因此若有人「混水摸魚」,將高價和平價骨混合包裝出售,即使提供折扣優惠,亦有利可圖。
肉商稱組團定期巡超市
他指出,曾接獲市民投訴,指在超市買到5塊包裝的梅頭豬扒,實際只有3塊梅頭豬扒,其餘屬普通豬扒,但因豬扒較難分辨,海關未必受理。他批評,以折扣價推銷貨不對辦的豬肉,對市民不公平,商會已聯同工聯會,日後會自發組成團隊,定期巡超市。
海關則表示,過去3年有不時派員巡查連鎖超市,以確保商戶遵守《商品說明條例》,由2010年至今年10月,海關則作出260次巡查,當中今年頭10月佔166次,未來亦會繼續相關行動。
劉燕卿促貼解構圖助分辨
前消委會總幹事、聯合國消費者保障顧問專家小組候任主席劉燕卿指出,市民一般難以分辨豬的不同部位,批評超市做法不恰當,令消費者付出較多金錢卻貨不對辦。她表示,消委會過去每年均接獲一至數宗以廉價豬骨充當貴價豬骨的投訴,多為團體及政黨投訴,已轉介海關跟進。她又建議業界制訂標準或指引,於零售業貼出豬隻部位的解構圖,助市民分辨。
(28/11/2012)
為富不仁的奸商,使用虛假商標說明,欺負窮人。有錢的人會嫌豬尾骨肥膩,用西施骨或皇帝骨來煲湯,省點錢買豬尾骨的窮等人家,反而被騙。法例第362章《商品說明條例》第7條,是本案應用的條例:
(1) 除本條例條文另有規定外,任何人如有下列作為,即屬犯罪─
(a) 在營商過程或業務運作中─(i) 將虛假商品說明應用於任何貨品;或
(ii) 供應或要約供應已應用虛假商品說明的貨品;或(b) 管有任何已應用虛假商品說明的貨品作售賣或任何商業或製造用途。(2) 任何人為供應而展示貨品或為供應而管有貨品,須當作要約供應該等貨品。
(3) 除本條例條文另有規定外,任何人處置或管有任何印模、印版、機器或其他儀器,以製造虛假商品說明或將虛假商品說明應用於貨品,則除非該人證明他行事時並無詐騙意圖,否則即屬犯罪。
在裁判法院檢控,最高可處罰10萬。罰1萬5千元,並不算輕,但標少還是要駡。有些富人,騙了你錢,捐點出來做善事,慷市民之慨,不如均均真真,公平經營。我當然不相信百佳的解釋,無詐騙意圖,就不要認罪。
1997年香港爆發禽流感而殺雞,我在百佳見到標明是新鮮的雞出售,跟漁護署長吃飯談起,她說絕無可能,並發信警告,百佳矢口否認,之後這些雞說明是雪藏雞。這種奸商,該駡不該駡?
2012年11月27日星期二
搶咪案上訴至終審法院
標少在7月25日及7月29日分別寫了 搶咪案的上訴判辭 及搶咪案的上訴判辭之二 ,認為被告應就定罪上訴至終審法院。控辯雙方都依據不同觀點提出上訴。今天終審法院就控辯雙方的上訴批出上訴許可(HKSAR and Chow Nok Hang and another FAMC39/2012),將會釐清在公眾地方作出擾亂秩序的行為罪及在公眾聚集中作出擾亂秩序的行為罪所涉的法律元素。(What are the elements of the offences created respectively by
section 17B(1) and section 17B(2) of the Public Order Ordinance?)終審法院日後的判決,將對破壞社會安寧(breach of peace)的闡釋,作出清晰的指引。
澳洲種族歧視之三:不能啞忍
Australia's safety questioned after three attacks on South Koreans
DateNovember 27, 2012 - 4:37PMEsther Han
Reporter
Three recent attacks on foreign nationals in Australia have caused widespread outrage in South Korea, with media organisations questioning whether Australia was a safe place to visit.
A 33-year-old South Korean student had his little finger chopped off and left arm broken in a brutal attack by a group of teenagers in Melbourne in late September.
Another 33-year-old South Korean man was assaulted in Sydney by a group of four or five people in October.
And on Sunday, a 27-year-old South Korean was punched in the head by two men trying to steal his mobile phone in Brisbane, the Yonhap news agency reported.
In the Melbourne attack, the victim, who gave his name as Mr Chang, approached the South Korean consulate in Melbourne for assistance this month after being dissatisfied by the police inquiries.
Victoria Police is continuing its investigations after the South Korean government requested they conduct a "more thorough and fair investigation", capture the perpetrators and compensate the victim.
The Foreign Ministry of South Korea also demanded Australia "come up with measures to prevent future incidents", the Korean broadcaster KBS reported earlier this month.
Korean media organisations have also labelled the initial investigation as "inadequate and unfair", and posed questions about police conduct and possible "cover-ups".
The victim, a Box Hill resident, has been studying at a Melbourne technical school since July on a six-month visa. The assault occurred at a park on Irving Street, Box Hill, at night.
The Korean newspaper Chosun Ilbo reported Mr Chang was approached by a group of teenagers who asked for a cigarette. When he refused, they assaulted him while shouting the words "f---ing Chinese".
Mr Chang blacked out during the attack and was taken to hospital, where his little finger was reattached.
The newspaper also said Mr Chang accused the police of "brushing off the assault simply as rowdy teenage behaviour" and "refused to inform him of the identities of the other teens". Mr Chang believes it was a racially motivated attack.
Fairfax Media can reveal a 14-year-old boy from Doncaster, Melbourne, was charged the day after the assault.
But last week, the news agency Yonhap reported that Victoria Police had replaced the original officers of the investigation team and offered an apology for the "insufficient initial probe".
Korean media reports have fuelled concerns about whether Australia was a safe destination for students and holidaymakers.
The Sydney attack victim, Mr Kim, told the Korea Herald he was struck with a golf club and ended up with skull fractures and two broken ribs.
In the Queensland incident, a man who gave his name as Mr Cho accused Queensland police officers of discrimination when reporting the attack.
"They made defamatory remarks, saying Asians are stupid and silly," he claimed.
澳洲的種族歧視無日無之,一般來講亞洲人比較容易成為受害者。在這裏的亞洲人,除非是第二代的移民,否則一般英語既帶口音,又不很流利,遇到同鄉大講家鄉話之時,老外不知你在講甚麼,學養不夠的自然充滿猜忌,更甚者就會產生種族問題。亞洲人一般身裁細小,遇到暴力欺負當然吃虧。儘管澳洲政府推行多元文化政策,白人的潛意識裏脫不掉白澳的優越感。教育程度是關鍵因素。這裏的警察質素不高,識見有限,骨子裏充滿種族歧視。所以報導指Queensland的警察歧視亞洲人,一點也不出奇,越落後的地方,歧視越嚴重。澳洲警察相對於香港的,起碼落後10年。跟澳洲人相處得多,便會領悟到,他們講說話及寫規則的能力高,與實際工作能力相差很大,面對他們講的說話,不要照單全收,記緊要打個折扣。
種族問題那裏沒有,香港人以前看不起「阿差」,現在看不起「賓姐」,以前看不起大陸人又窮又土,現在仇恨大陸人又富又囂,講到尾不外是文化、語言及行為差異所產生的歧視。殖民地時代的香港,「鬼佬」有優越感,那是歷史使然,加上有些香港人的奴性,更寵壞了這些「鬼佬」。對於跋扈的「鬼佬」律師,我通常都會無端生事,借故挑釁,煞他威風,使他「揾食」艱難。這種人,你不煞他氣焰,他便越加囂張。也試過有態度差的「鬼仔」幫辦自以為了不起,給我在電話駡完再白紙黑字地駡到港島區指揮官那裏,最後調離港島區。要教訓這種人,不能不耍點手段。
韓國人處理國民受歧視的態度比中國人優勝,中國政府一般的態度只是深表關注,中國政府慣了欺負自己的國民,所以對別人欺負中國人,也不以為忤,愧於出頭也。
2012年11月25日星期日
澳洲種族歧視之二:把頭鑽進沙中的鴕鳥
'Speak English or die:' pair released as police hunt for instigator
Police have arrested two people in relation to a racist and sexist tirade on a French tourist aboard a Melbourne bus but say they are still looking for a man who instigated the verbal attack.
The pair, from Hampton Park, have been released without charge.
A police spokeswoman said a 24-year-old man and 21-year-old woman had been released pending further inquiries.
The French woman was called a c---, a dog and threatened with having her breasts cut off after she sang a song in her native language on the bus between Mordialloc and Caulfield on November 11.
The incident, filmed by Melbourne comedian and bus passenger Mike Nayna, sparked outrage here and overseas after it went viral on YouTube.
A police spokeswoman confirmed a formal complaint had been made to police, and another passenger had provided them with video of the incident.
A couple pushing a pram, who are believed to be the pair arrested and then released by police, can be seen abusing the woman, with the man shouting: "I'll f---ing boxcutter you right now, dog" before both disembarked.
Investigators are seeking further assistance to identify others in the footage. One is a man, who is described by police as having a red face and dirty blonde hair, but is yet to be identified.
Police could charge those responsible for the incident with assault or language related offences, and racial vilification.
In 2010, three men were the first in Victoria charged with inciting racial hatred, accused of verbally and physically assaulting an Indian man on a bus between Frankston and Rye. All three had charges against them dropped last year.
(Sydney Morning Herald 24/11/2012)
澳洲土包在巴士上侮辱法國女遊客事件,被英法傳媒大肆報導,澳洲人的種族歧視及愚昧,表露無遺。本來個別刁民的行為不具代表性,可是接二連三發生帶種族歧視的事件,政府沒有高姿態譴責,警察拉了人又不予檢控,間接助長滋事者的氣焰,增強了別國認定澳洲人是種族歧視的民族的看法。
我感覺大部份澳洲人缺乏國際視野,其中一例是本地電視台不著重報導國際新聞,集中講本國新聞後就是大篇幅的本國體育新聞,他們沒興趣知道澳洲以外的事物,把自己的頭藏袋鼠媽媽的袋中。澳洲不就是因有袋動物(marsupial)而聞名嗎?
Police have arrested two people in relation to a racist and sexist tirade on a French tourist aboard a Melbourne bus but say they are still looking for a man who instigated the verbal attack.
The pair, from Hampton Park, have been released without charge.
A police spokeswoman said a 24-year-old man and 21-year-old woman had been released pending further inquiries.
The French woman was called a c---, a dog and threatened with having her breasts cut off after she sang a song in her native language on the bus between Mordialloc and Caulfield on November 11.
A police spokeswoman confirmed a formal complaint had been made to police, and another passenger had provided them with video of the incident.
A couple pushing a pram, who are believed to be the pair arrested and then released by police, can be seen abusing the woman, with the man shouting: "I'll f---ing boxcutter you right now, dog" before both disembarked.
Investigators are seeking further assistance to identify others in the footage. One is a man, who is described by police as having a red face and dirty blonde hair, but is yet to be identified.
Police could charge those responsible for the incident with assault or language related offences, and racial vilification.
In 2010, three men were the first in Victoria charged with inciting racial hatred, accused of verbally and physically assaulting an Indian man on a bus between Frankston and Rye. All three had charges against them dropped last year.
(Sydney Morning Herald 24/11/2012)
澳洲土包在巴士上侮辱法國女遊客事件,被英法傳媒大肆報導,澳洲人的種族歧視及愚昧,表露無遺。本來個別刁民的行為不具代表性,可是接二連三發生帶種族歧視的事件,政府沒有高姿態譴責,警察拉了人又不予檢控,間接助長滋事者的氣焰,增強了別國認定澳洲人是種族歧視的民族的看法。
我感覺大部份澳洲人缺乏國際視野,其中一例是本地電視台不著重報導國際新聞,集中講本國新聞後就是大篇幅的本國體育新聞,他們沒興趣知道澳洲以外的事物,把自己的頭藏袋鼠媽媽的袋中。澳洲不就是因有袋動物(marsupial)而聞名嗎?
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
Y世代的哀歌
Don't worry, mum will do it: parents pick up the slack for Gen lazY
DateNovember 23, 2012Rachel Browne
Sun-Herald journalist
IT'S generation Y's dirty little secret. They might be working, studying and roaming the globe but it's mum who still picks up their grotty socks and puts a hot meal on the table.
The division of domestic labour in Australian households with adult children in residence has been examin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results are not pretty.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SW found that mothers do roughly six times more housework than their adult sons, 4.4 times times more than their grown up daughters and about twice as much as the father in the house.
Illustration: Cathy Wilcox
The author of the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Lyn Craig of the university's Social Policy Research Centre, wanted to call her study ''Does it Ever End?'' to reflect the experiences of Australian mothers.
Advertisement
''You might think as the children get older they would make a more equal contribution to housework, cleaning, cooking and washing, but it's really not the case,'' she said.
''It does seem to be a sticky problem. You would hope for more signs of change which are sadly not really there.''
The research, to be presented at the Australian Women and Gender Studies Association Biennial Conference at the university on Friday, analysed the housework habits of 5512 young people aged 15-34 years living in the family home, using Bureau of Statistics data.
It found that 97 per cent of mothers did some domestic work every day, compared to 81 per cent of fathers, 73 per cent of young women and 54 per cent of young men.
Mothers do 229 minutes of domestic work each day, compared with 111 minutes for fathers, 52 minutes for young women and 38 minutes for young men.
While one in four people aged 20-34 opt to live in the parental home, they are not necessarily becoming less of a burden on their parents, the study found.
''It's difficult to change roles within the family home,'' Professor Craig said.
''If mum has always done the laundry and dad has always mowed the lawn, there is an expectation that that will continue even when the adult children are old enough to do it themselves. The expectations don't really shift even though the children are old enough to live independently.''
Dr Jennifer Baxter, senior research fellow with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Family Studies said inequitable division of housework could be a source of tension in some families.
Jess Kirkby, 24, still lives in the family home at Belrose.
''I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ings which directly affect me like my washing and tidying my bedroom,'' she said. ''But the general housework is still very much my parents' domain.''
Sydney Morning Herald這標題,把Gen Y諷刺成Gen lazy,頗有見地。怪獸家長不只在香港有,澳洲有,通處都有。不用調查,香港的Y世代,受保護程度肯定比澳洲厲害,在這裏起碼沒有聽過子女上大學迎新,也有父母跟隨。我不只一次大聲疾呼,救救孩子,救救Gen Y,扔掉掮帶,讓他們自立。
早前從報章報導看到,香港有父母給大學打電話,詢問自己的大一子女上課的情況。OMG, 就算上小學一年級,我也不會這樣做。把大學當作校舍大了的小學,大學生變成大個子的小學生,一切都由父母作主,做功課由父母決定題目,做工由父母決定僱主,這樣下去,Y世代便只能寄生母體,不能獨立生存。關心子女,天經地義,呵護備至,卻有年齡限制。過份保護,有害無益。成長過程中,遇到挫折,乃必經之路,挫折也是一種教育,一時避過了反而減低了免疫力。不讓他們承擔責任,他們會不負責任。不斷給他們提供金錢物質,他們便不需自食其力。如果父母認為自己死後,財產會留給子女,久而久之,子女覬覦你的財產,你稍為長壽,他們會希望你早日歸天,以免你消耗太多,所餘無幾。
看來Gen Y已經失救,我們只有把希望放在Gen Z好了。可是,這樣的Gen Y,又可以調教出甚麼模樣的Gen Z來?
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
澳洲種族歧視:剃人頭者,人亦剃其頭
Bus passengers gang up and threaten to kill French tourists on Australian bus because they don’t speak English
- Four French girls were targeted after they starting singing a song in French
- Passengers started yelling at them and a bus window was smashed
- A shocked passenger caught the shocking incident on film
By ALEX WARD
A shocked passenger caught the racist outburst as several people hurled verbal abuse at four French girls on a bus in Melbourne on Sunday at 10.30pm.
As they sang, a female passenger started chanting ‘Aussie, Aussie, Aussie’. Appearing to misunderstand the chants as playful, one of the French girls sings louder.
Scroll down for video
Yelling abuse: This passenger was one of several who yelled abuse at four French girls on board a bus in Melbourne after they sung a French song
In response, passengers then start shouting racist abuse towards the girls, threatening to attack them before a bus window is smashed.
One passenger threatens to ‘cut the b***h’s t*ts off’ with a fishing knife offered to him by another passenger.
Another can be heard to say 'speak English or die motherf***er'.
The stand-up comedian from Melbourne said: ‘It was a mob mentality it was sad to see. They were looking for an excuse to get angry. It was a sad state of affairs.
‘The older crowd were accepting of the racism and the younger crowd were excited, it's like they were showing off to each other.
‘Someone handed him a beer and said you can use my knife, it was this weird camaraderie, between three separate groups.
‘If it's one person going on a rant that's different, but if three people bond over it, you know the sentiment is wrong.’
Shocked at scare tactics: Australian passenger Mike Nayna caught the incident on his mobile phone which saw this man yelling at the girls before a bus window was smashed
As the abuse continued, the girls moved to the back of the bus.
In the clip, a passenger is heard shouting: ‘I'll f*****g box cutter you right now doll.
‘You've been told about four times, get off. Everyone on the bus wants to kill you and you're going to have to get off the bus eventually b***h have you worked that out yet?’
As one of the passengers gets off the bus with a pram, the sound of a smashed window at the rear of the bus is heard in the clip.
Mr Nayna said the bus remained stationery for a few minutes before driving another 500 yards down the road to a replacement bus.
'Mob mentality': The girls are seen to be shepherded down the back of the bus in an attempt to avoid the offenders
When the bus stopped, the girls were shepherded off the bus by Mr Nayna and some other passengers before running away in terror.
Mr Nayna released the video publicly in the hope it would open up discussion about racism in Australia.
He said: ‘I don't think it's an issue with buses I think it's an issue on the whole, Australia is a loving country but this is an underlying problem.
‘I don't want to look like I'm bashing my country, I love my country, I just want this to be talked about as there is an underlying issue going on her here.’
(Mail Online 21 November 2012)
'Don't call me an Australian': women guilty of racism over verbal attack on Kiwi neighbour
Date November 22, 2012Hurling abuse wasn't the problem for Petra Mills. But a court ruled that calling her New Zealand neighbour an Australian was racist and against the law.
Czech-born Mills, 31, has been found guilty of racially aggravated public disorder after a rant at her New Zealand-born neighbour in Macclesfield, south of Manchester.
She was trying to be offensive. I was really insulted.
Chelsea O'Reilly, who has dual British and New Zealand citizenship, said: "She called me a stupid fat Australian b****. Because of my accent there can be some confusion over my nationality. She knew I was from New Zealand.
"She was trying to be offensive. I was really insulted. She said she would kill my dog. Bizarrely she then blew raspberries at me like a child."
The incident happened when O'Reilly was giving a statement to police about a domestic incident between Mills and Mills' husband in early September, the Daily Mail reported.
Mills, who had called the police after running from her house, had stormed over to O'Reilly's house and began screaming at her.
Two police constables told the court they had heard Mills use the word "Australian" during her drunken rant.
At Macclesfield magistrates' court Mills agreed she had shouted but denied she was being racist.
"I did not use the word 'Australian'. I used to live with an Australian person. She was very nice."
But chairman of the bench Brian Donohue said: "You were in an emotional and inebriated state. The word 'Australian' was used. It was racially aggravated and the main reason it was used was in hostility."
Mills denied the charge of racially aggravated public disorder but was found guilty and fined £110. She admitted assaulting a police constable by kicking him in the shin and knee and was fined £200 on that charge. She was also ordered to pay both victims £50 compensation, and £500 court costs.
Mills and her husband moved to Scotland after the incident.
Fairfax NZ News
這兩則涉及種族歧視的新聞,標少看了不禁失笑。本來種族歧視是嚴肅課題,不應以輕藐態度視之,讓我說明原委,解釋笑之由來。
第一則新聞是昨天的,涉及幾個法國女人,在墨爾本郊區巴士上哼幾句法國小調,竟惹來辱駡,給車上乘客拍攝下來放上youtube,點擊率高,成為國際醜聞。受辱法國女遊客一頭金髮的Caucasian尚且如此,換了是黃種或朱古力色人種,情況更加不堪。澳洲地大物博,人種身軀龐大,腦袋生得小的人實在不少。世面見得少,目光如豆,就會產生這種狹隘心態的人。這種人一般都是教育水平低,澳洲以外的地方都沒有去過,甚至飛機也沒有坐過。
第二則新聞雖然也涉種族歧視,但性質迥異。駡人是澳洲人,竟然成為"racially aggravated"的因素,也是定罪的元素。看官,你可有想過深層的含義。澳洲人這詞,等同某種帶侮辱意思的詞彙。種族歧視別人的澳洲人,自以為有說英語的優越,英國這件案就說明在那裡的人對其之蔑視,如果不是貶斥之詞(derogatory),又怎會用來駡人而導致定罪呢?
澳洲總理Gillard去年訪美,有學生聽到她的口音,問她在澳洲是不是講英語的,此乃另一例,說明就算英語語系的世界裏,澳洲算是老幾?人的智慧,不是以土地面積,身軀大小按比例量度的。自卑膨脹成自大,把chauvinism視作nationalism,是不少缺乏教育的澳洲人的寫照。
澳洲警察應該從youtube的影片,揪出那兩個煽動種族仇恨的人,控以刑事恐嚇、刑事破壞、行為不檢及在巴士上講粗口等控罪,以儆後效。
2012年11月20日星期二
再寫《火樹飛花》
周末又驅車到數百公里外去看小女兒,偏遠鄉郊之地,網絡緩慢,使我煩燥。就算是已居澳10年,急性子尚未入鄉隨俗,做事總是霹靂火一般,又快又猛。除了做功課,我做事效率很高,開車也很快,今天開了400公里,途中只休息了5分鐘,5小時就返到家裏。
星期天看完《火樹飛花》,昨天在圖書館寫了《火樹飛花》----讀了之後 ,文中提及找不到Emergency (Principal) Regulations及發表了一些有關逾時上訴的淺見。標少的謬文 ,本來有識之士不屑一顧,昨晚竟然收到讀者Onlooker CC君的電郵,從香港大學法律圖書館Historical Laws of Hong Kong collection裏找出這廢除的條例,電郵給我,並且毫不吝嗇對我提點教誨,標少在此衷心致謝。標少拋磚,引來藍田美玉。從電郵文字來看,CC君是位學養淵深的人,標少粗淺文字,本來不敢稱他/她為讀者,貶低其身分,無心僭越冒犯,一時辭拙想不出恰當稱謂,姑且這樣稱呼好了。
翻閱Emergency (Principal) Regulations,確有上篇提及「阿高」被控的「在有爆炸品地方出現」的控罪。條例第119A這樣訂立:
119A(1) Any person who ----
(a) frequents or is found in or on the roof of any premises or place in which or on the roof of
which----
(i)...
(ii)...
(iii) any explosive substance;
.....
is found;
(b)....
(c)....
shall be guilty of an offence.
這就是「阿高」當時面對的控罪。法例也提供了抗辯的理由,粗畧講就是你不知道或沒有合理理由知道那裏有爆炸品。以立法而言,這《緊急情況(主要)規例》(當年沒有雙語立法,這是我自己的譯法)訂立的權力源自主法例,香港法例第241章《緊急情況規例條例》,因應緊急情況及需要而訂立。就算當年「阿高」有錢請律師,被定罪的可能性也極大,上訴也脫不了罪。
四十五年,火樹也作飛煙,為了忘卻的紀念,結集成書,拂拭歲月塵土。有誰過問,那無辜小姊弟,白骨長埋淨土,爾等父母,哀痛向誰申訴。
星期天看完《火樹飛花》,昨天在圖書館寫了《火樹飛花》----讀了之後 ,文中提及找不到Emergency (Principal) Regulations及發表了一些有關逾時上訴的淺見。標少的謬文 ,本來有識之士不屑一顧,昨晚竟然收到讀者Onlooker CC君的電郵,從香港大學法律圖書館Historical Laws of Hong Kong collection裏找出這廢除的條例,電郵給我,並且毫不吝嗇對我提點教誨,標少在此衷心致謝。標少拋磚,引來藍田美玉。從電郵文字來看,CC君是位學養淵深的人,標少粗淺文字,本來不敢稱他/她為讀者,貶低其身分,無心僭越冒犯,一時辭拙想不出恰當稱謂,姑且這樣稱呼好了。
翻閱Emergency (Principal) Regulations,確有上篇提及「阿高」被控的「在有爆炸品地方出現」的控罪。條例第119A這樣訂立:
119A(1) Any person who ----
(a) frequents or is found in or on the roof of any premises or place in which or on the roof of
which----
(i)...
(ii)...
(iii) any explosive substance;
.....
is found;
(b)....
(c)....
shall be guilty of an offence.
這就是「阿高」當時面對的控罪。法例也提供了抗辯的理由,粗畧講就是你不知道或沒有合理理由知道那裏有爆炸品。以立法而言,這《緊急情況(主要)規例》(當年沒有雙語立法,這是我自己的譯法)訂立的權力源自主法例,香港法例第241章《緊急情況規例條例》,因應緊急情況及需要而訂立。就算當年「阿高」有錢請律師,被定罪的可能性也極大,上訴也脫不了罪。
四十五年,火樹也作飛煙,為了忘卻的紀念,結集成書,拂拭歲月塵土。有誰過問,那無辜小姊弟,白骨長埋淨土,爾等父母,哀痛向誰申訴。
2012年11月19日星期一
《火樹飛花》----讀了之後
在思華處借了《火樹飛花》來看,一口氣就看完了。
67年那些人,藉着《火樹飛花》一書,掀開被遺忘了的一段歷史。67,除了暴動及同胞勿近的土製「菠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北角清風街被炸死的小姊弟及主持「18樓C座」、大罵「左仔」而被汔油彈燒死的播音員林彬。1967年標少還是一個甚麼也不懂的小學生,依稀記得有些不准上街的戒嚴日子,從住所望落樓下,看到示威人士與穿戴頭盔、手持藤牌的防暴警察,在街上兩陣對壘,互相角力的情景。書中10個人物的故事,反映那些年,司法不公,警察濫權,黑獄暴力種種的慘況,並不是生在當下,不足60歲的人能夠了解的。當然‧,這本書並不是一部全面反映客觀歷史的著作,而是一小撮置身其中,走在前線,或被動地偶然成為烈士的人,對愛國行為的反思。如果叫香港人不要遺忘那一年,這本書只是一面倒,代表其中一類受害者的政治控訴,而並不是時代全面又客觀的評價。話雖如此,標少對他們沒有絲毫不敬或心存貶斥之意。人若微塵,但集掖成裘,不知不覺間都在歷史巨輪滾動中盡了點綿力。67這段歷史,是香港社會改革的契機,隨之而來不論是人權法治,市民福利,警權抑制,遏止貪污,都開創新的一頁。45年冉冉而過,當年的人瞬息白頭,出了紀念的書,就忘卻傷痛吧。
我寫這篇文,其實也另有目的。
《火樹飛花》書中數處提及司法不公的地方,譬如「阿高」的控罪是「在有爆炸品地方出現」(p.74)。現在聽起來屬匪夷所思的控罪,也不知道「阿高」有沒有搞錯罪名,要找當時的法例,到law library也未必找得到,遑論我身在澳洲。我只好循上訴案例裏找,要找也不容易,當時沒有法援,一般人又負擔不起律師,胡裡胡塗的判了罪,何來上訴?這課題的上訴案例也稀罕呀!
香港法例第241章《緊急情況規例條例》Emergency Regulations Ordinance,賦予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在緊急或危害公安的情況時訂立規例的權力,這法例在1922年訂立。67暴動期間所訂立的緊急情況規例,現在已經廢除了,我在網上已找不到原文。違反緊急情況所訂立的規例,最高可處強制性的終身監禁。當然不知「阿高」所講的控罪在法例上使用的字眼,但在當時一宗與管有爆炸品的人在一起的上訴判辭,可看得出法例嚴苛(draconian)之處。Chan Yat Pui and The Queen CACC685/1967第2段這樣寫:
2. The second charge was laid under regulation 118(1) of the Emergency (Principal) Regulations and alleged that the appellant "was found in the company of another person who without lawful authority had in his possession (an) explosive substance, in circumstances which raised a reasonable presumption that (the appellant) intended to act or was about to act with or had recently acted with the said other person in a manner prejudicial to the public interest".
Emergency (Principal) Regulations在1995年廢除了,在網上雙語法例資料系統處已找不到,有沒有「阿高」所講的控罪,或者條例怎樣寫,無從稽考。從上訴引文可見,跟管有爆炸品的人在一起,可以合理地被視作同謀,保障公眾利益,個人權利歸邊。現在看來當然不合憲,違反基本法及人權法,當時來講卻不存問題。今天的批判,需要結合當時的背景,才可理解。今天的幸福,得來不易。可惜幸福無止境,永遠都不夠,才產生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
「日本仔」認為「因為被捕、被判刑,除了身心受創,也讓我的人生兜了一大圈冤枉路。我沒犯罪,我要取回清白,我要向特首提出司法覆核,我要讓污染我一生的刑事犯紀錄得以清除!」(p.30) 「阿曾」也有相似的想法----『因為曾仔走進了建制,有機會向當權者發聲,於是曾仔曾去信董建華和曾蔭權,希望為六七平反、為參與者推翻「暴動犯」三個字,可惜,兩位特首都以「司法獨立,事情不能處理」把事情敷衍過去。至於把犯罪紀錄改為「政治犯」,兩特首同樣答覆這是不可能的事。』(p.94)
要推翻刑事定罪紀錄,正確途徑當然是上訴,超過法例容許時間,便申請逾時上訴(appeal out of time)。但逾時45年的上訴,卻是無可能的事。法庭的檔案也銷毀了,還有甚麼依據可以考慮呢?無論法制怎樣健全,法官怎樣開明,也難以重新審視。法庭程序,總有終結的時候(finality principle of court proceedings),當然終結不能凌駕公義原則(finality is a good thing, but justice is a better)(Ras Behari Lal v. The King-Emperor (1933) 50 TLR 1 at p.2, Lord Atkin so stated when delivering the advice of the Privy Council)。那麼,為了公義,法庭應該容許他們逾時上訴嗎?在67這些案件恐怕不能,除了這些「暴動犯」的個人或同儕的講法,就沒有其他証據可資考慮。法庭不可能這樣運作,否則過去的案件會排山倒海而來提出申請。司法覆核雖然是潮語,但是這種要求推翻定罪的申請,並不符合申請司法覆核的標準。
行政長官也不能運用《基本法》第48條(12)赦免或減輕刑事罪犯的刑罰,來處理這些案件。就算完全接納其中一些人是無辜的講法,行政長官的赦免權(Chief Executive' pardon)只能赦免或減輕刑事罪犯的刑罰,而不能推翻定罪。
正如女教師「阿耶」的醒悟----『每次社會抗爭,總有個崇高的使命、堂皇的口號,去吸引青年人參與;每個社會運動都會有偏激行為去引人注目,從而把運動引離原軌。回想自己和那時代朋友們走過的路,原來青年人最欠缺的,就是「深思熟慮」四個字。』今時今日的年輕人,在互聯網資訊泛濫的情況下,更加容易受到鼓動,深思熟慮,獨立思考,談何容易?人生的飛花,轉瞬即逝,何來重生?
再寫《火樹飛花》
67年那些人,藉着《火樹飛花》一書,掀開被遺忘了的一段歷史。67,除了暴動及同胞勿近的土製「菠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北角清風街被炸死的小姊弟及主持「18樓C座」、大罵「左仔」而被汔油彈燒死的播音員林彬。1967年標少還是一個甚麼也不懂的小學生,依稀記得有些不准上街的戒嚴日子,從住所望落樓下,看到示威人士與穿戴頭盔、手持藤牌的防暴警察,在街上兩陣對壘,互相角力的情景。書中10個人物的故事,反映那些年,司法不公,警察濫權,黑獄暴力種種的慘況,並不是生在當下,不足60歲的人能夠了解的。當然‧,這本書並不是一部全面反映客觀歷史的著作,而是一小撮置身其中,走在前線,或被動地偶然成為烈士的人,對愛國行為的反思。如果叫香港人不要遺忘那一年,這本書只是一面倒,代表其中一類受害者的政治控訴,而並不是時代全面又客觀的評價。話雖如此,標少對他們沒有絲毫不敬或心存貶斥之意。人若微塵,但集掖成裘,不知不覺間都在歷史巨輪滾動中盡了點綿力。67這段歷史,是香港社會改革的契機,隨之而來不論是人權法治,市民福利,警權抑制,遏止貪污,都開創新的一頁。45年冉冉而過,當年的人瞬息白頭,出了紀念的書,就忘卻傷痛吧。
我寫這篇文,其實也另有目的。
《火樹飛花》書中數處提及司法不公的地方,譬如「阿高」的控罪是「在有爆炸品地方出現」(p.74)。現在聽起來屬匪夷所思的控罪,也不知道「阿高」有沒有搞錯罪名,要找當時的法例,到law library也未必找得到,遑論我身在澳洲。我只好循上訴案例裏找,要找也不容易,當時沒有法援,一般人又負擔不起律師,胡裡胡塗的判了罪,何來上訴?這課題的上訴案例也稀罕呀!
香港法例第241章《緊急情況規例條例》Emergency Regulations Ordinance,賦予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在緊急或危害公安的情況時訂立規例的權力,這法例在1922年訂立。67暴動期間所訂立的緊急情況規例,現在已經廢除了,我在網上已找不到原文。違反緊急情況所訂立的規例,最高可處強制性的終身監禁。當然不知「阿高」所講的控罪在法例上使用的字眼,但在當時一宗與管有爆炸品的人在一起的上訴判辭,可看得出法例嚴苛(draconian)之處。Chan Yat Pui and The Queen CACC685/1967第2段這樣寫:
2. The second charge was laid under regulation 118(1) of the Emergency (Principal) Regulations and alleged that the appellant "was found in the company of another person who without lawful authority had in his possession (an) explosive substance, in circumstances which raised a reasonable presumption that (the appellant) intended to act or was about to act with or had recently acted with the said other person in a manner prejudicial to the public interest".
Emergency (Principal) Regulations在1995年廢除了,在網上雙語法例資料系統處已找不到,有沒有「阿高」所講的控罪,或者條例怎樣寫,無從稽考。從上訴引文可見,跟管有爆炸品的人在一起,可以合理地被視作同謀,保障公眾利益,個人權利歸邊。現在看來當然不合憲,違反基本法及人權法,當時來講卻不存問題。今天的批判,需要結合當時的背景,才可理解。今天的幸福,得來不易。可惜幸福無止境,永遠都不夠,才產生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
「日本仔」認為「因為被捕、被判刑,除了身心受創,也讓我的人生兜了一大圈冤枉路。我沒犯罪,我要取回清白,我要向特首提出司法覆核,我要讓污染我一生的刑事犯紀錄得以清除!」(p.30) 「阿曾」也有相似的想法----『因為曾仔走進了建制,有機會向當權者發聲,於是曾仔曾去信董建華和曾蔭權,希望為六七平反、為參與者推翻「暴動犯」三個字,可惜,兩位特首都以「司法獨立,事情不能處理」把事情敷衍過去。至於把犯罪紀錄改為「政治犯」,兩特首同樣答覆這是不可能的事。』(p.94)
要推翻刑事定罪紀錄,正確途徑當然是上訴,超過法例容許時間,便申請逾時上訴(appeal out of time)。但逾時45年的上訴,卻是無可能的事。法庭的檔案也銷毀了,還有甚麼依據可以考慮呢?無論法制怎樣健全,法官怎樣開明,也難以重新審視。法庭程序,總有終結的時候(finality principle of court proceedings),當然終結不能凌駕公義原則(finality is a good thing, but justice is a better)(Ras Behari Lal v. The King-Emperor (1933) 50 TLR 1 at p.2, Lord Atkin so stated when delivering the advice of the Privy Council)。那麼,為了公義,法庭應該容許他們逾時上訴嗎?在67這些案件恐怕不能,除了這些「暴動犯」的個人或同儕的講法,就沒有其他証據可資考慮。法庭不可能這樣運作,否則過去的案件會排山倒海而來提出申請。司法覆核雖然是潮語,但是這種要求推翻定罪的申請,並不符合申請司法覆核的標準。
行政長官也不能運用《基本法》第48條(12)赦免或減輕刑事罪犯的刑罰,來處理這些案件。就算完全接納其中一些人是無辜的講法,行政長官的赦免權(Chief Executive' pardon)只能赦免或減輕刑事罪犯的刑罰,而不能推翻定罪。
正如女教師「阿耶」的醒悟----『每次社會抗爭,總有個崇高的使命、堂皇的口號,去吸引青年人參與;每個社會運動都會有偏激行為去引人注目,從而把運動引離原軌。回想自己和那時代朋友們走過的路,原來青年人最欠缺的,就是「深思熟慮」四個字。』今時今日的年輕人,在互聯網資訊泛濫的情況下,更加容易受到鼓動,深思熟慮,獨立思考,談何容易?人生的飛花,轉瞬即逝,何來重生?
再寫《火樹飛花》
2012年11月17日星期六
包致金再開金口
包致金﹕法官重對港承擔非國籍
【明報專訊】對於有內地學者建議終審法院的法官應由中國公民出任,剛退任終審法院常任法官的包致金認為,法官的委任最重要是其對香港的承擔和了解,與國籍無關,直指若有人改變法官的委任制度,「確實要知道為何要變」。雖然律政司及大律師公會亦已直指毋須改變法官委任安排,但本身為律師的立法會議員謝偉俊,撐終審法院的法官「中國公民」化,特區「不一定」要有海外法官。
「現今情況未算最壞」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程潔早前指終審法院所有法官,必須是中國公民出任。退休時曾形容香港司法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暴風雨」的包致金接受有線電視訪問時,表示現今情況未算最壞,「事實上他們公開評論,至少反映現在你無論要說什麼,(他們)也要公開地表達,沒有人可直接致電法官說,『順便提提,若你這樣做會方便一點很多』。」
對於程潔的建議,包致金首度指出如果有人要改變法官委任制度,須確實交代改變原因,否則公眾是會擔心,並強調法官的委任最重要是其對香港的承擔和了解,而不是國籍。
對於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早前對法官的批評,包致金說,他永遠也不會對梁愛詩本人作評論,但他認為,對方最近提出的意見,「若真的實行,結果甚至會遠超她預期,亦會構成問題」。
謝偉俊:不一定要有海外法官
另一邊廂,本身是執業律師的立法會議員謝偉俊,昨力撐終審法院的法官「中國公民」化。他說《基本法》的字眼,只訂明特區的法官,「可從」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聘用,不是「一定」要有海外法官。謝指出,終院案件多涉政治因素,並非單純法理考慮,又稱本港法官有必要了解大陸法特色及相關社會後果。(17.11.2012)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程潔早前指終審法院所有法官,必須是中國公民出任。退休時曾形容香港司法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暴風雨」的包致金接受有線電視訪問時,表示現今情況未算最壞,「事實上他們公開評論,至少反映現在你無論要說什麼,(他們)也要公開地表達,沒有人可直接致電法官說,『順便提提,若你這樣做會方便一點很多』。」
對於程潔的建議,包致金首度指出如果有人要改變法官委任制度,須確實交代改變原因,否則公眾是會擔心,並強調法官的委任最重要是其對香港的承擔和了解,而不是國籍。
對於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早前對法官的批評,包致金說,他永遠也不會對梁愛詩本人作評論,但他認為,對方最近提出的意見,「若真的實行,結果甚至會遠超她預期,亦會構成問題」。
謝偉俊:不一定要有海外法官
另一邊廂,本身是執業律師的立法會議員謝偉俊,昨力撐終審法院的法官「中國公民」化。他說《基本法》的字眼,只訂明特區的法官,「可從」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聘用,不是「一定」要有海外法官。謝指出,終院案件多涉政治因素,並非單純法理考慮,又稱本港法官有必要了解大陸法特色及相關社會後果。(17.11.2012)
包大人再開金口,又評論終審法院法官的中國籍倡議,三番四次不甘寂寞地評論,他究竟意欲何為?如果純粹為了不獲延任而發牢騷,發多幾次,新聞價值會越來越低。退休高級司法人員評論炙手可熱的課題,畢竟使人耳目一新。但是,包大人還可以聽審上訴,他朝有日可能有人會要求他disqualify自己,因為他敢言的評論可以構成未能公正不阿聽審的理由。所以一般市民都不會見到法官議政的情況,為的是保持公正的形象。明報社論在梁愛詩批評香港法官不諳國情之後,曾經聯想是包致金所指的storm of unprecedented ferocity,現在包致金走出來解釋,梁愛詩的評論並非他所指的風暴,那麼風暴所指為何?是否真的有人直接打電話給高級司法人員,若然真確,香港必陷萬劫不復。雖然包致金以舉例形式來闡述看法,又似乎在暗示實際情況。包致金要出來講就撇撇脫脫的講,否則就閉嘴 ,不要故弄玄虛。
2012年11月13日星期二
是非曲直,胡言亂語
胡漢清向李慧玲發律師信
不認為需規管法官國籍 批傳媒歪曲
【明報專訊】基本法研究中心主席胡漢清本月初就有關終審法院法官的國籍言論,引起司法界強烈反彈,胡漢清昨表示自己從來不認為有需要規管終院法官的國籍,批評傳媒歪曲他的言論。但胡漢清承認當日或表達得不夠清晰,另一邊廂,他已向商台及主持人李慧玲發律師信,要求李慧玲就對他作出的指控道歉。 不認為需規管法官國籍 批傳媒歪曲
認當日表達或不夠清晰
胡漢清昨主動召開記者會,澄清他於本月4日在《基本法當中的權力配置及平衡》講座發表的言論。不過,當日在席的港大法律學院助理教授張達明反駁,胡漢清昨說的版本與當日論壇他聽到的事實不符。
李慧玲亦質疑,各大報章媒體也報道胡氏的言論,她也是綜合各報章的報道而作出合理的評論,反問難道全港報章當時也報道錯誤胡氏的言論?「現在向我及商台發律師信,是否只針對商台及針對我呢?」
李慧玲質疑被針對
胡漢清昨日說,論壇當日,與會的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程潔建議,終審法院可提升至人民最高法院的級數,此後香港法院的法官應由中國公民擔當。他強調,自己反對程潔的建議,他當日是在程提出將終院與人民最高法院地位對等的「前提」下,才稱可研究規管香港法官的國籍。
他批評傳媒歪曲其言論,又不主動請他解釋,特別不滿李慧玲在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批評他「要趕絕海外法官」,上周六已向她發出律師信要求她收回言論及道歉。胡漢清昨更向傳媒提供當日論壇的逐字紀錄,但該段「出事」言論,卻未有明確句子顯示他發表規管法官國籍言論時,有清楚交代他是基於程潔提出的「前提」。他承認,當日因處於學術論壇而輕鬆了,或未有清楚表明是在程潔的「前提」下發言,又指有報章及同場的港大法律學院助理教授張達明都沒有誤會他,但「就算是誤會了,是否也應找我解釋呢?」
他質疑,外界因他的親中立場而攻擊他的言論自由,又對律政司長及大律師公會在發聲明駁斥「規管法官國籍論」前,未有先向他了解事件始末感到遺憾,認為無形中分化了香港法律界,表現亦不專業。他重申現時終院運作良好,無需要規管法官國籍。
張達明質疑解畫版本不同
不過,張達明憶述,胡氏當日雖表示對程潔建議有保留,但他表達支持收緊法官國籍時,卻沒有與程潔提出的前提掛,「我當日的理解不是他今日所說的」。李慧玲反駁稱,胡漢清在11月4日發表言論,翌日(5日)各大傳媒廣泛報道,但胡漢清沒有澄清過。她指11月6日節目後,曾透過助理聯絡胡漢清,邀請胡氏翌日出席節目解釋,但胡氏透過助理拒絕,而商台其後繼續邀請,但胡漢清一直無回應。
對於胡漢清發律師信要求她道歉及收回言論,商台及李慧玲指電台已把事件交予律師處理。
(13/11/2012)
今天上網閱報,得悉胡漢清(Alan Hoo)澄清及否認要求終審法院常設法官清一色中國籍的講法,商台李慧玲收到胡漢清的律師信,要求李慧玲就對他作出的指控道歉。哈哈!怪不得今早有香港讀者在上一個blog留言,標少立即回應,subjunctively apologize。標少用假設性用語,未必可以脫掉責任,起碼給自己多留迴轉空間。未看有關澄清報導,標少已作出回應,因為標少了解某人的風格。
有時做人也不用這麼小器,大律師公會不點名批評你,你又不敢動她,李慧玲看了傳媒報導,在節目中駡,就收掩口信。我不禁要問,既然各大傳媒大肆報導,若歪曲事實或曲解言論,為何不主動澄清?不要動輒就發律師信嚇人,記者必定保存錄音紀錄,告人defamation也先要研究verbatim紀錄,再定是否歪曲事實。
標少和胡漢清也打過對台,又有一段古要講,又是20年前的往事。
女同事檢控一宗勒索案,詳情已忘記了,是兩姊妹勒索醫生的案件,主控是新人,只做了3幾個月。 案情相當簡單, 純credibility的案件,被告請了律師,審結定了罪還押索取背景報告。被告立即請Alan Hoo接手,申請覆核。女同事見到QC,不知所措,向標少求救。當時標少坐寫字樓做admin,所有進出檔案都審閱,雖不至於過目不忘,也不生疏,於是立即披甲上陣,接手來辦。辯方申請重召控方證人以作盤問,標少當然反對,奈何有些人見到大炮就腳軟,批准申請。標少火起,QC問題照object可也。當年標少英文流利,今非昔比,結案陳辭隨口講一大堆,主要針對講大老爺沒有基礎可推翻定罪,一刀一刀插過去,可惜大老爺不單只不悅,更加手軟腳軟,終於改了判決,放掉被告。胡大狀可能喜歡川菜,見到標少巴辣,要約標少吃飯。
之後在社交場合遇到大老爺,他帶3分醉意跟我講,"Bill, I know you don't like me."可惜一時之間不知中文的「那裡、那裡」怎樣用英文講,哈哈的sneer兩聲就走開了,心中則駡了兩聲狗官。有時我覺得在街市賣菜的更值得我尊敬,她沒有呃秤,做法官呃司法的秤,為何值得尊敬?
2012年11月12日星期一
第400個blog----我是中國人
港人國民認同感見新低
抗拒國旗國歌新高 80後重港人身分
抗拒國旗國歌新高 80後重港人身分
【明報專訊】親建制重量級人物喝停「港獨」聲音,期望港人能「人心回歸」,但中文大學最新調查顯示,港人自覺是「中國人」的比率跌至16年新低,只得12.6%,自認是「香港人」的則有23.4%,為10年來新高,當中「80後」以港人身分為優先的比率較非「80後」更高出21.3個百分點,只有2.4%的80後自覺是「中國人」。另外,有逾8%港人抗拒國旗及國歌,同樣升至歷年新高。
學者歸因本土意識 非關港獨
負責今次研究的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認為,港人的國民身分認同感急跌,未必與反國民教育科風波有關。他分析,回歸後兩地融合,港人對國家的自豪感一直上升,但近年趨勢明顯轉彎,「早幾年各界都在談經濟融合、重振經濟、資金自由行,沒人再談香港身分,但近年不少政治事件及社會運動的興起,包括皇后碼頭、菜園村、東北發展等,提醒了香港本土意識仍然存在」。
馮應謙又稱,目前認同自己既是香港人又是中國人的港人仍佔大多數,顯示港人接受香港是中國一部分,「與港獨無關係」。
「港人又是中國人」仍佔多數
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10月5至16日做電話調查,訪問了819名港人對自我身分與國民認同的看法,結果顯示,有逾四成覺得自己是「香港人,但都是中國人」,其次有23.4%自覺是「香港人」,覺得自己是「中國人」的只有12.6%。港澳辦前副主任陳佐洱9月20日曾在本港稱,見到有港人持「米字旗」(港英旗)感痛心,而港澳辦前主任魯平10月12日致函英文報章,批評鼓吹港獨是傻瓜。
比較中大過去16年的調查數字,2012年認為自己純粹是「中國人」的比率,較兩年前少3.9個百分點,跌至16年新低;自覺純粹是「香港人」則較兩年前多了6.1個百分點,為10年來最高。若合併「香港人」及「係香港人,但都係中國人」兩項,亦即以港人身分為優先的比率,則高達六成半,是16年最高,當中有81.4%的「80後」有此看法,較「非80後」的60.1%多出21.3個百分點。
國旗國歌自豪感急跌
教育局委託製作的國教科教材,曾被指「引導」港人聽到國歌會流淚,但調查結果卻顯示,分別有8.9%及8.5%港人抗拒國歌及國旗,較兩年前上升3.1百分點及4.7百分點,兩者同是16年以來新高,抗拒特區徽號的亦上升1.2百分點至4.8%,是回歸後以來最高。另一邊廂,港人對國歌及國旗的自豪感在回歸後一直上升,在08年京奧更超越50%的界線,但在今次調查卻明顯下跌,分別由兩年前的54.8%及52.7%,急跌至今年的36.4%及37.6%。
劉銳紹﹕港獨言論惹反感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認同自己「係香港人,亦都係中國人」的比率是香港主流,「北京絕對不需要再擔心會出現港獨」。他指出,近年北京積極干預香港內部事務及選舉,又以強悍形式推行國民教育,令港人有感內地要扭轉香港的價值觀,從而加緊捍衛自己的核心價值。他相信,魯平對「港獨」的言論,亦會引起港人反感。(12/11/2012)
我記得當小孩子募仿朋輩或成年人講粗鄙說話的時候,誘導的方法並非打耳光、掌嘴或責駡,而是扮作聽不到,再找機會教導,否則小孩可能把粗話當作一種武器,在反叛的時候使用。揮舞米字旗就看成港獨,又怎樣不認同身分就應離開云云,豈不是提升了舞旗的人的地位和代表性。大肆批評只會惹來相反的效果,你越不想他舞,他偏要舞。倒不如用誘導小孩不要講粗話的方法,視若無睹。港獨是絕無可能的事,揮舞米字旗極其量是「港殖」的緬懷,對現況不滿的發洩,何必當真。叫英國再收納香港為殖民地,她也不敢要。香港社會充斥着的怨氣戾氣,甚麼黨甚麼派上台執政,都會挨駡,都要殫精竭慮地撲火。就算跳忠字舞,揮五星旗,忠心愛黨,身處中共高層的人或其家屬,也在利用權勢關係,找跳板往外跳。白樺《苦戀》,你愛國家,國家不愛你。人心向背,揮五星旗都只是表面忠誠,揮米字旗雖然有點剌眼,何必上綱上綫,扣港獨的帽子。關了東江水的大喉,還怕香港獨得起來。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不少大陸人由媚港而發展至仇港,看不慣香港人在內地那種不可一世的態度。時移勢易,風水輪流,乾坤挪移,某程度上,現在香港人仇視暴發的大陸人,只屬不同時空的五十笑百。我這樣講無意挑起論爭,只是客觀的、從一個距離的看法。置身其中的港人,感受深刻,不能超然物外,看法難以客觀。
大女兒回流返港工作,上個月當義工帶智障及殘疾人士遊海洋公園,推着輪椅遊園。遊園帶來的驚夢是,大陸同胞,不管坐輪椅的人的不便,照樣推、擠及插隊。女兒沒有為此寫blog,只是在日常通信的電郵講及她的活動時附帶一提,平淡如水。我很欣賞女兒的態度,經濟保八保十,也保不到國民的質素,中國國民的質素需要「補習」,而且也不能一蹴即就,潛移默化的東西,有待國民的教育提升,世面見得多之後,才能見到成效。
最近梁愛詩、包致金、胡漢清等都從一國兩制及基本法方面作評論,各有目的,熱烘烘,互相駁斥。梁家傑指梁愛詩說法制是不斷改變的,講法狗屁不通,駡得很不客氣。湯家驊指梁愛詩的言論已令公眾對法官、法制失去信心,直言對方言論已超越及損害法治的界線,或已觸及藐視法庭一罪,湯大狀這指控未免有點煽情。梁愛詩不同意法官的看法及批評終院着重以普通法原則來判案,言論不恰當,但在法律上怎樣看也不觸及藐視法庭一罪,湯大狀恐怕要溫習一下common law。我依稀記得烈顯倫(Henry Litton)私人執業時也在Hong Kong Law Journal撰文批評楊鐵樑的判辭。對法官法律上的看法及能力,在不影響判案的情況下作出評論,最多是不尊敬,又怎會構成藐視法庭罪呢?若然如此,標少札記豈不是要「執笠」。
胡漢清要終審法院常設法官清一色中國籍,打麻將造清一色,再抽些政治油水,然則,提倡改寫基本法乎?如果要改索性把基本法第八十二條......終審法院可根據需要邀請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的法官參加審判,改為終審法院可根據需要邀請其他中國籍的法官參加審判,豈不妙哉!可惜這如意算盤打不響,胡錦濤在十八大發言,強調中央政府將嚴格依照基本法辦事,大胡壓倒小胡,正是擦錯了鞋獻錯媚。
如果中大問卷調查找我來問,雖然我有澳洲籍,我的答案是住在澳洲生於香港的中國人。自覺也好,自認也好,沒有外國國籍的香港人,不是中國人的話,索性叫自己地球人。哎!任憑Michael Jackson怎樣漂,還不是漂白了的黑人。如果問胡漢清,他一定是丹心一片的中國人。
全國山河一片紅,
資深大狀也依從,
我有一片中國心,
賺完港金賺國金。
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
標少背鑊
近日一樁羽毛小事,我寫了電郵向朋友致歉,朋友認為錯不在我,另有其人,不應由標少背黑鑊。事實上標少慣於把黑鑊抽上背,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這種無需賠錢,也不償命的鑊,替人背了,犯錯的人可能午夜夢迴,羞愧於中,以後待人接物或者可減少戾氣;受了冤屈的朋友,見到標少一力承擔,也不好意思惱怒下去。
標少借題發揮,又有「古仔」講了。
很久以前,一位經驗尚淺的女主控,檢控一宗展示色情招牌的案件,法官拒絕接納掃黃警長的證供,解釋為何黃色展示樓層的燈箱屬色情招牌。案件主管請示上頭,決定傳召DOO作供。DOO即警區行動主任District Operation Officer,屬總督察級,是3隊黃賭毒特別職務隊的主管。這女同事羽翼未成,覺得DOO這鬼仔不能以專家身份作供,不肯傳召他。最後no case to answer。警察來找晦氣,要求女主控解釋。當時標少不管行政,執了個上庭打手位來做,本來此事與我無關。負責行政的同事不知如何是好,走來求救。標少氣定神閒,拒絕DOO要女主控在辦公室對質的要求,萬一她應對不當,豈不是沒有迴轉餘地。我告訴他主控徵詢了我的意見,不再傳召證人是我的決定,如果警方不滿,可以向我老闆投訴。警察悻悻然走了。
我把女主控叫入辦公室,關上門臭駡了一頓。當然叫她寫file照寫由標少背鑊。那麼標少在包庇下屬?非也,只能叫保護,這件事講到尾有人要負責,我選擇了自己,新丁這責任負不起。況且標少面皮厚人面夠,環頭時常打電話問意見,也不想得罪我這惡人。
我怎樣臭罵她?-----你個八婆,無大無細,自把自為......其他不講了。標少真的這樣對女人?真實不虛。她是說那類話的人,我投其所好,讓她聽得親切一點。她漂亮嗎?掉了1000度近視眼鏡,一片矇朧混沌,也不會有美麗的誤會。漂亮的話,標少也不敢關上門。
黑鑊當然不是人人都背得起,背得起的人可能受人敬重,諉過他人的人反而讓人看不起。人在做,天在看,正義自在天裏,公道自在人心。
標少借題發揮,又有「古仔」講了。
很久以前,一位經驗尚淺的女主控,檢控一宗展示色情招牌的案件,法官拒絕接納掃黃警長的證供,解釋為何黃色展示樓層的燈箱屬色情招牌。案件主管請示上頭,決定傳召DOO作供。DOO即警區行動主任District Operation Officer,屬總督察級,是3隊黃賭毒特別職務隊的主管。這女同事羽翼未成,覺得DOO這鬼仔不能以專家身份作供,不肯傳召他。最後no case to answer。警察來找晦氣,要求女主控解釋。當時標少不管行政,執了個上庭打手位來做,本來此事與我無關。負責行政的同事不知如何是好,走來求救。標少氣定神閒,拒絕DOO要女主控在辦公室對質的要求,萬一她應對不當,豈不是沒有迴轉餘地。我告訴他主控徵詢了我的意見,不再傳召證人是我的決定,如果警方不滿,可以向我老闆投訴。警察悻悻然走了。
我把女主控叫入辦公室,關上門臭駡了一頓。當然叫她寫file照寫由標少背鑊。那麼標少在包庇下屬?非也,只能叫保護,這件事講到尾有人要負責,我選擇了自己,新丁這責任負不起。況且標少面皮厚人面夠,環頭時常打電話問意見,也不想得罪我這惡人。
我怎樣臭罵她?-----你個八婆,無大無細,自把自為......其他不講了。標少真的這樣對女人?真實不虛。她是說那類話的人,我投其所好,讓她聽得親切一點。她漂亮嗎?掉了1000度近視眼鏡,一片矇朧混沌,也不會有美麗的誤會。漂亮的話,標少也不敢關上門。
黑鑊當然不是人人都背得起,背得起的人可能受人敬重,諉過他人的人反而讓人看不起。人在做,天在看,正義自在天裏,公道自在人心。
2012年11月7日星期三
Idiot法官
US driver ordered to wear idiot sign by court
- A US woman caught on camera driving on a footpath to avoid a school bus that was unloading children will have to stand at an intersection wearing a sign warning about idiots.
- Court records show a Cleveland Municipal Court judge on Monday ordered 32-year-old Shena Hardin to stand at an intersection for two days next week.
She will have to wear a sign saying: "Only an idiot drives on the footpath to avoid a school bus."
The judge ordered her to wear the sign from 7.45am to 8.45am both days.
Hardin's licence was suspended for 30 days and she was ordered to pay $US250 ($242.38) in court costs.
Messages seeking comment were left at a telephone listing for Hardin and at her lawyer's office.
AP(7/11/2012 Sydney Morning Herald)
- 標少不認識美國的法例,也不花時間去翻閱,表面看法官沒有權叫被告掛上羞辱性的牌,在街上示眾。法官的權力來自法律條文,作出懲罰時有法可依,否則便是僭越權力的做法。斥責被告行為愚蠢沒有問題,但也不能謾駡。叫被告像sandwich man那樣示眾,除了羞辱之外,我看不到其他目的。這樣判案的法官,也是idiot。
2012年11月6日星期二
非禮啞忍
不知最近香港色狼特別多,抑或是女性的警覺性比以前高,非禮的新聞無日無之,遭人非禮的女士,反應不一,就算在大庭廣眾地方,受侵犯而啞忍的,實在很多。我以前寫過在地鐵及巴士上發生的非禮案 ,粗略講過身為受害者的女士,不要做潑婦,但也不要羞愧畏縮,否則助長那些無恥之徒。下面東方這則新聞,是啞忍一例,幸好Task Force差人見到,否則便宜了這色狼。
昨午一時許,鐵路警區特遣隊便裝人員,在港鐵沿線進行巡邏,巡經旺角站月台,發現一名男子不停在踱步徘徊,並不時「(目及)着」途經女子,多班列車經過亦沒有乘搭,警員覺可疑,於是展開跟蹤監視。
特遣隊跟蹤監視
發現疑人尾隨一名剛下車的熱褲女子離開月台,當她乘搭扶手電梯上大堂時,有人從後貼近女子,並不停用下身緊貼她臀部,多次摩擦少女臀部非禮,女子疑受驚不敢反抗及呼叫,當女子乘扶手電梯到達大堂,便急步離開圖擺脫色狼,豈料有人更急步上前,用手拍打女子臀部兩下非禮後,才欲施施然逃離。在場監視警員立刻採取行動,上前將男子截停,並向女事主查問後,梁涉嫌非禮被警員拘捕,帶署調查,列非禮案處理。(6/11/2012東方日報節錄)
今天上載在司法機構的一宗非禮案上訴判辭(張貼在文下,很容易理解的),可以看到上訴其中的一項理由,指責受害人反應不夠激烈,不合情理。代表上訴人的大律師覺得受害人受侵犯後,沒有「潑婦」反應,存在固有非或然性(inherently improbable),下面一段是判辭對此的描述:
12. 上訴人強調本案其實可以不是「一對一」的情況,控方第一證人只要在這小小的車廂向的士司機投訴,掌摑上訴人,尖叫,呼救或猛烈掙扎,便會有佐證。上訴人認為這點裁判官是須要考慮的。
幸好暫委法官邱智立不是那種「開明」法官,不接受這種近乎廢話的上訴理由,邱官當差出身,沒有這麼容易受蒙蔽,看他判辭怎樣寫:
13. 上訴人基本上是指控方第一證人沒有向的士司機投訴或作出他所指的反應,是不合理的。其實,不同女人在被猥褻侵犯時的反應都不盡相同。經驗告訴我們,在不少的案件裡,很多的受害人就算在人多擠迫的地方,例如公共交通工具上,被猥褻侵犯時都沒有掌摑肇事者,尖叫,呼救或猛烈掙扎,而是不敢做聲。畢竟這是一件令人尷尬的事,很多女性都不知如何處理。
代表上訴人的大律師並不是明知廢話都要講,有時為口奔馳也很無奈,另一方面走運的話遇到「開明」的法官,可以意想不到的上訴得直,在地鐵非禮的那個牧師不就是搔着頭,自己也不明不白的脫了罪嗎?只有他自己,連同上帝,才知道他罪不可逭。
昨午一時許,鐵路警區特遣隊便裝人員,在港鐵沿線進行巡邏,巡經旺角站月台,發現一名男子不停在踱步徘徊,並不時「(目及)着」途經女子,多班列車經過亦沒有乘搭,警員覺可疑,於是展開跟蹤監視。
特遣隊跟蹤監視
發現疑人尾隨一名剛下車的熱褲女子離開月台,當她乘搭扶手電梯上大堂時,有人從後貼近女子,並不停用下身緊貼她臀部,多次摩擦少女臀部非禮,女子疑受驚不敢反抗及呼叫,當女子乘扶手電梯到達大堂,便急步離開圖擺脫色狼,豈料有人更急步上前,用手拍打女子臀部兩下非禮後,才欲施施然逃離。在場監視警員立刻採取行動,上前將男子截停,並向女事主查問後,梁涉嫌非禮被警員拘捕,帶署調查,列非禮案處理。(6/11/2012東方日報節錄)
今天上載在司法機構的一宗非禮案上訴判辭(張貼在文下,很容易理解的),可以看到上訴其中的一項理由,指責受害人反應不夠激烈,不合情理。代表上訴人的大律師覺得受害人受侵犯後,沒有「潑婦」反應,存在固有非或然性(inherently improbable),下面一段是判辭對此的描述:
12. 上訴人強調本案其實可以不是「一對一」的情況,控方第一證人只要在這小小的車廂向的士司機投訴,掌摑上訴人,尖叫,呼救或猛烈掙扎,便會有佐證。上訴人認為這點裁判官是須要考慮的。
幸好暫委法官邱智立不是那種「開明」法官,不接受這種近乎廢話的上訴理由,邱官當差出身,沒有這麼容易受蒙蔽,看他判辭怎樣寫:
13. 上訴人基本上是指控方第一證人沒有向的士司機投訴或作出他所指的反應,是不合理的。其實,不同女人在被猥褻侵犯時的反應都不盡相同。經驗告訴我們,在不少的案件裡,很多的受害人就算在人多擠迫的地方,例如公共交通工具上,被猥褻侵犯時都沒有掌摑肇事者,尖叫,呼救或猛烈掙扎,而是不敢做聲。畢竟這是一件令人尷尬的事,很多女性都不知如何處理。
代表上訴人的大律師並不是明知廢話都要講,有時為口奔馳也很無奈,另一方面走運的話遇到「開明」的法官,可以意想不到的上訴得直,在地鐵非禮的那個牧師不就是搔着頭,自己也不明不白的脫了罪嗎?只有他自己,連同上帝,才知道他罪不可逭。
HCMA 99/2012
香港特別行政區
高等法院原訟法庭
刑事上訴司法管轄權
定罪上訴
案件編號:裁判法院上訴案件2012年第99號
(原觀塘裁判法院刑事案件2011年第6065號)
---------------------
主審法官: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暫委法官邱智立 聆訊日期:2012年9月27日 判案日期:2012年11月2日
判 案 書
控方案情
3. 控方第一證人截的士回深水埗家,上訴人說要陪她回家,她不願意,但上訴人堅持。在的士途中,上訴人越坐越近她,突然摟著她的腰,她叫上訴人不要這樣及反抗,但不夠上訴人力大。上訴人把雙手伸入她的胸圍內撫摸她的乳房。她感到驚慌,下車後上訴人自行離去,她馬上報警。 4. 她打電話叫上訴人回來,但沒有說已報了警。上訴人回來後,她責罵上訴人侮辱她,上訴人道歉說:「唔好意思,啱啱衝動。」 5. 警員拘捕上訴人,警誡下,上訴人說:「阿Sir,我係有擁抱佢,俾次機會喇,我鐘意佢先咁做。」
辯方案情
7. 在的士上控方第一證人把手放在他肩膊上,稍後更哭起來。他安撫她叫她不要哭,但沒有問她哭的原因。 8. 下車後,控方第一證人站不穩,他於是摟著她。控方第一證人看完電話顯示屏後又哭,說男朋友不理她,及叫上訴人離開。 9. 上訴人上了的士離開,但她致電叫他回來。上訴人回到現場後,她說上訴人非禮侮辱她。上訴人感突然但沒有回應。警員到達拘捕上訴人。上訴人同意有向警員說過控方所指的說話。
上訴理由
(a)裁判官沒有考慮或沒有充分考慮控方第一證人證供或然性或不可能性;及
討論
12. 上訴人強調本案其實可以不是「一對一」的情況,控方第一證人只要在這小小的車廂向的士司機投訴,掌摑上訴人,尖叫,呼救或猛烈掙扎,便會有佐證。上訴人認為這點裁判官是須要考慮的。 13. 上訴人基本上是指控方第一證人沒有向的士司機投訴或作出他所指的反應,是不合理的。其實,不同女人在被猥褻侵犯時的反應都不盡相同。經驗告訴我們,在不少的案件裡,很多的受害人就算在人多擠迫的地方,例如公共交通工具上,被猥褻侵犯時都沒有掌摑肇事者,尖叫,呼救或猛烈掙扎,而是不敢做聲。畢竟這是一件令人尷尬的事,很多女性都不知如何處理。 14. 雖然控方第一證人沒有如上訴人所提出的激烈反應,但是她已清楚表示她並不同意上訴人的行為。她在車上側身閃避上訴人及以有些惡的語氣叫上訴人不要這樣。她也反抗,只是不夠上訴人力氣大。當上訴人伸手撫摸她的胸部時,她再叫上訴人不要這樣做,並嘗試用手推開上訴人的手,只因上訴人力氣比她大才不成功。 15. 裁判官在裁斷陳述書簡略地提出和考慮了所有這些情況。他指出控方第一證人稱當時十分驚慌及她一下車就立即報警。很明顯,裁判官認為控方第一證人當時的反應是正常和合理的。 16. 裁判官是分析和考慮了控方第一證人的證供後,才接受她是誠實和可靠的證人。本席認為裁判官的做法是正確的,而他的裁定也合乎情理和邏輯,並沒有任何不妥當。 17. 上訴人進一步指出控方第一證人聲稱上訴人將她的上衣推高,由下而上用雙手「揸」她的乳房,並伸手入胸圍內,持續了4,5,6,7 分鐘,是固有或或然性不可能的。上訴人援引Chau Lin Su-E v HKSAR [2004] 2 HKLRD 1069,Lau Chi Wai v HKSAR [2004] 7 HKCFAR 460 及 HKSAR v Tsoi Ho Kit, HCMA 1172/1997。 18. 這3 個案例中的第二和第三個都指出如果控方的證供存在固有的不可能性 (inherent improbabilities),裁定被告人有罪明顯地是不合常理的。本席對這原則並無異議。至於第一個案例的作用及與本案的關係則並不明顯。 19. 從不少的猥褻侵犯案件可以看出,在不同情況之下發生的都有。答辯人所提出的兩個案例香港特別行政區訴鄭岳忠HCMA 153/2005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訴左潤生HCMA 1049/2007,就正正指出有些猥褻侵犯的罪行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發生的。 20. 眾所週知,不少的猥褻侵犯案都是在人多擠迫的公共交通工具,特別是港鐵和巴士車廂內發生的。正如上文所述,在這些案中,很多的事主都沒掌摑肇事者,尖叫,呼救或猛烈掙扎。因此上訴人在午夜時分及在有酒意的情況下,在的士上猥褻侵犯控方第一證人是完全有可能的,並不存在固有的不可能性。 21. 如本席在上文所指出,最重要的是裁判官是分析和考慮了控方第一證人的證供後才信納她誠實可靠和接受她的證供。本席認為裁判官的做法是正確的,他的裁定也合符情理和邏輯,並沒有任何不妥當。 22. 本席認為上訴理由沒有足夠理據支持。
結論
答辯人:由律政司高級檢控官雷芷茗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 上訴人:由謝啟聰律師行轉聘劉耀勤大律師代表 |
包致金的訪問
包致金﹕終院5官曾想辭職
99年人大釋法一役
【明報專訊】已退休的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包致金接受國際台《時事縱橫》訪問時首次公開透露,1999年人大常委會首次釋法,凌駕終院就居港權一案判決時,他與另外4名終院法官曾經認真考慮請辭。他自言,相信是自己的「傾向保障自由的裁決(liberal judgement)」而不獲延任終審法官。 99年人大釋法一役
暗示被迫退休
維基解密去年公開美國駐港總領事館的電文,指包致金向美領事提及5名終審法官1999年欲辭職,65歲的包致金在昨日的錄影節目中回應主持人提問時,直認真有其事;他進一步說,當時向美領事表示釋法事件嚴重,令他們考慮是否辭職,但最終選擇留下,「以為很多人都知道,不認為這是秘密」,他之所以告訴美領事,是他認為美國是香港的朋友。
「陳兆愷是好人 退休年齡獲延任合理」
包致金被多番追問,心中是否認為自己是被迫退休時,他說,「我不肯定被迫退休是恰當的字眼,但如果你問我,是否相信我不獲延任的原因, 是因為我傾向保障自由的裁決(liberal j udgement),那我可以告訴你,我相信。」包致金在節目中,又主動談到現任終院常任法官陳兆愷是很好的人(he is a very good chap),即使他年屆退休年齡,亦沒有任何理由不獲延任。
對於前律政司長梁愛詩批評法官的言論,包致金表示,同意梁愛詩有權表達個人觀點,但其說法令人憂慮,「我尊重她這是她的觀點,她絕對有權表達其見解,但事實是一個我尊重的人說這樣的話,令人更擔心」,他認為梁愛詩的言論不會直接損害法治,卻有潛在危險,更說傳媒可能較司法機構更能保障法治。(5/11/2012)
包大人接受亞視訪問,標少當然金睛火眼,上youtube看verbatim的對答(下面連結共24分鐘的訪問)。主持人Michael Chugani咄咄逼人,包大人如果是在法庭作供的話,他便是一個典型的言詞閃爍的證人(evasive witness),有些評論,他不敢率直講心裏的想法。
我記憶所及,法官甚少接受訪問,上電視評論富争議性的議題及司法任命,恐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除非是我離港10年,走漏了眼。以前退休法官接受訪問,一點也不出奇,但不會談論自己為何得不到延任,酸溜溜溢於言表,還要把陳兆愷法官明年屆退休之年,也刻意提出討論。這也算言論自由?只提陳兆愷法官,又不提李義法官(Ribeiro),表示李官做得不好?抑或是風聞誰可延任,誰不可延任,所以出來製造輿論?假如曾蔭權現在走出來指指點點,有關主要官員的任命,你又會怎樣想呢?
我相信包致金一貫liberal minded的裁決,在某程度上使他不獲延任,這因素未必大得過維基解密所抖出來有關他寫給美國駐港領事的信。與其說美國是香港的朋友來解脫這帶政治含義的電郵,不如干脆說美國駐港領事是他自己的朋友,他寫信向朋友吐苦水。如果這樣解釋,就合情合理。假設有香港法官寫信給大陸的法官朋友,批評香港一些liberal minded的裁決,對香港社會帶來的冲擊,信給抖了出來,結果會怎樣呢?標少在20歲之後已領悟美國是怎樣的一個朋友,包大人睿智過人,又怎會不知,用美國是香港的朋友這解釋,真的不獲延任氣昏了頭,才會這樣講。就算大陸該罵的地方磬竹難書,美國也不見得是香港可傾心吐意的朋友。
包致金被問及人大釋法及97前上訴到樞密院兩者的比較,他很明顯覺得人大不是法庭,(相對於樞密院由law lords組成),有甚麼資格可以凌駕終審法院推翻其裁決。包致金的看法存在根本的矛盾,他覺得人大不是法官組成的法庭,所以不能處理司法決定(judicial decisions)。可是,姑勿論他争論那些屬人大能夠解釋的範籌,只要有一些人大可解釋的法律條款,到頭來就是司法決定(judicial decisions)。這當然是畸形的結構,基本法第158條是這樣寫,奈何?第158條這樣訂定,奠定了外行領導內行的基礎,雖然出現這種情況的機會不常見。包致金的看法明顯與第158條相悖,其實他一開始就不接受任命的話,心裏會好過得多。現在作為非常設法官的他,再聽審終審法院案件的機會,應該不會太多了,何必戀棧。
不少人對這執法律牛耳的人不獲延任,無限惋惜,覺得少了一個liberal minded的法官是香港之哀。這也是偏頗的看法。一則任何受任命的法官都有退休年齡,一則包致金的裁決未必一定是香港之福,對他推崇備至的人,有幾多個看過他大部份判辭而作出中肯的看法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AgwMm4xCl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FV0o8ye9Pc
2012年11月3日星期六
律師幫你還是害你?
我在有權審 ,有權審之二 ,有權審之三 ,3個blogs批評暫委裁判官許淑儀及執業大律師郭憬憲,在被控店鋪盜竊,患有腦退化症的老婦董華芬一案,處理失當。昨日高院法官馮驊,就董華芬對訟費的上訴頒布判辭(張貼文下),批准上訴,字裏行間,對許淑儀及郭憬憲,各打五十大板。標少再論此案,連檢控官也打幾板。而且,標少覺得,被告應該向大律師公會投訴郭憬憲專業失當。為防有人對標少言論提出defamation訴訟,我會清楚說明論據,證明批評是fair comment,defamation的一種抗辯理由。
這件案的背景,見諸判辭第2段:
2. 上訴人被控一項盜竊罪,在暫委裁判官許淑儀席前審訊。暫委裁判官聽取證據後,確信上訴人曾作出控罪所指之行為事實,但可能因爲精神問題未必有犯罪意念(mens rea),因此裁定罪名不成立,但還押14天以聽取兩名精神科醫生的報告,以決定是否發出入院令。押後期間,當值大律師郭憬憲提出覆核,指出暫委裁判官被任命時,沒有有效之大律師執業証書,因此不符合《裁判官條例》(第227章)就任命暫委裁判官之要求。暫委裁判官駁回其覆核申請,並下令辯方支付訟費,總額為6,000元。
在董華芬案申請覆核之前,郭憬憲在另一宗許淑儀審理並定罪的羅志光襲警案,第一次提出質疑許淑儀司法任命的有效性,許淑儀否定這理據,判羅志光14日監禁。單看任命有效性的論爭,是超乎許淑儀個人看法的憲法課題,但在她席前提出,她當然要處理,而且我也同意她有權審的裁決。可是,她處理董華芬案,卻犯了多個錯誤。既然判了董華芬無罪,不應把她還押聽取精神科醫生的報告,案件只是店鋪盜竊,無需考慮入院令。患腦退化的老婦,如果基於公眾利益要判入小欖,豈不是患Alzheimer,Parkinson及其他dementia的病人都要入小欖?雖然這老婦有6次盜竊案底,法官已接納她腦退化,判她未必有犯罪意念(mens rea),判她無罪,案件應該就此完結。3天前,中大法律學院女助理教授張筱樺,因店鋪盜竊,審訊後法官認為她未必有犯罪意念而脫罪,她以前有入院接受精神治療的紀錄,法官也不考慮還押小欖索取精神科醫生的報告。由此可見,許淑儀的想法並不恰當。
當許淑儀駁回郭憬憲對她司法任命有效性的申請,應該清楚這老婦完全受律師擺佈,她絕無申請的動機,她只求脫罪,怎會懂得法律争拗是甚麼一回事?非法律界人仕,也未必看得明有權審 一文,患腦退化的老婦怎知葫蘆裏賣甚麼藥?故此,許淑儀不應答應控方要老婦賠償訟費的要求。許淑儀應考慮要郭憬憲賠償訟費,而不是由無知的阿婆負責。當日代表控方的檢控官,應該依據刑事案件訟費條例(Cap 492)第18條要求郭憬憲賠償作為法律代表的虛耗訟費(wasted costs)。如果許淑儀作此命令,必然受到標少讚揚。就算上訴輸了,也輸得漂亮。
馮驊法官在判辭第9段這一句上訴人應否對郭大律師就暫委裁判官任命之爭議負責實在存疑,已很清楚表明他大不以為然的看法。
郭憬憲的做法更加離譜,借老婦案揚名立萬。老婦已被判無罪,收押了兩星期,本可以如釋重負地離開,忽然間要覆核法官任命的有效性,成功的話豈不是無罪判決不算數,trial de novo, 一切從頭來過,審到定罪方休?不論甚麼臭觀點,餿主意,首先要考慮被告的利益。我完全看不到郭憬憲的覆核申請,對老婦有利的地方。我不知他與許淑儀存着甚麼嫌隙,抑或純粹藉此揚名,總之罔顧被告的利益而行。對着lay client,律師當然可以提供專業看法,但大前題是以被告的利益為依歸。在這件案,我看不出來,恐怕要有高人指點迷津才行。現在正是我請客,你埋單,慷他人之慨。如果為了法律原則的堅持,就憐貧恤苦替老婦交了這6000元。我在有權審之三 講過,正確争議許淑儀任命的有效性的方法,是在高院提出司法覆核。
代表控方出席上訴的檢控官也要打幾板,在判辭第6段提到:
6. 代表辯方(指答辯人respondent,即控方)的梁律師指出,原審覆核時是控方作出訟費之申請,因為雖然當值律師指稱有新的論點,其實是新瓶舊酒,唯控方當時未考慮作出針對律師個人支付彌償訟費之申請。
這件案的背景,見諸判辭第2段:
2. 上訴人被控一項盜竊罪,在暫委裁判官許淑儀席前審訊。暫委裁判官聽取證據後,確信上訴人曾作出控罪所指之行為事實,但可能因爲精神問題未必有犯罪意念(mens rea),因此裁定罪名不成立,但還押14天以聽取兩名精神科醫生的報告,以決定是否發出入院令。押後期間,當值大律師郭憬憲提出覆核,指出暫委裁判官被任命時,沒有有效之大律師執業証書,因此不符合《裁判官條例》(第227章)就任命暫委裁判官之要求。暫委裁判官駁回其覆核申請,並下令辯方支付訟費,總額為6,000元。
在董華芬案申請覆核之前,郭憬憲在另一宗許淑儀審理並定罪的羅志光襲警案,第一次提出質疑許淑儀司法任命的有效性,許淑儀否定這理據,判羅志光14日監禁。單看任命有效性的論爭,是超乎許淑儀個人看法的憲法課題,但在她席前提出,她當然要處理,而且我也同意她有權審的裁決。可是,她處理董華芬案,卻犯了多個錯誤。既然判了董華芬無罪,不應把她還押聽取精神科醫生的報告,案件只是店鋪盜竊,無需考慮入院令。患腦退化的老婦,如果基於公眾利益要判入小欖,豈不是患Alzheimer,Parkinson及其他dementia的病人都要入小欖?雖然這老婦有6次盜竊案底,法官已接納她腦退化,判她未必有犯罪意念(mens rea),判她無罪,案件應該就此完結。3天前,中大法律學院女助理教授張筱樺,因店鋪盜竊,審訊後法官認為她未必有犯罪意念而脫罪,她以前有入院接受精神治療的紀錄,法官也不考慮還押小欖索取精神科醫生的報告。由此可見,許淑儀的想法並不恰當。
當許淑儀駁回郭憬憲對她司法任命有效性的申請,應該清楚這老婦完全受律師擺佈,她絕無申請的動機,她只求脫罪,怎會懂得法律争拗是甚麼一回事?非法律界人仕,也未必看得明有權審 一文,患腦退化的老婦怎知葫蘆裏賣甚麼藥?故此,許淑儀不應答應控方要老婦賠償訟費的要求。許淑儀應考慮要郭憬憲賠償訟費,而不是由無知的阿婆負責。當日代表控方的檢控官,應該依據刑事案件訟費條例(Cap 492)第18條要求郭憬憲賠償作為法律代表的虛耗訟費(wasted costs)。如果許淑儀作此命令,必然受到標少讚揚。就算上訴輸了,也輸得漂亮。
馮驊法官在判辭第9段這一句上訴人應否對郭大律師就暫委裁判官任命之爭議負責實在存疑,已很清楚表明他大不以為然的看法。
郭憬憲的做法更加離譜,借老婦案揚名立萬。老婦已被判無罪,收押了兩星期,本可以如釋重負地離開,忽然間要覆核法官任命的有效性,成功的話豈不是無罪判決不算數,trial de novo, 一切從頭來過,審到定罪方休?不論甚麼臭觀點,餿主意,首先要考慮被告的利益。我完全看不到郭憬憲的覆核申請,對老婦有利的地方。我不知他與許淑儀存着甚麼嫌隙,抑或純粹藉此揚名,總之罔顧被告的利益而行。對着lay client,律師當然可以提供專業看法,但大前題是以被告的利益為依歸。在這件案,我看不出來,恐怕要有高人指點迷津才行。現在正是我請客,你埋單,慷他人之慨。如果為了法律原則的堅持,就憐貧恤苦替老婦交了這6000元。我在有權審之三 講過,正確争議許淑儀任命的有效性的方法,是在高院提出司法覆核。
代表控方出席上訴的檢控官也要打幾板,在判辭第6段提到:
6. 代表辯方(指答辯人respondent,即控方)的梁律師指出,原審覆核時是控方作出訟費之申請,因為雖然當值律師指稱有新的論點,其實是新瓶舊酒,唯控方當時未考慮作出針對律師個人支付彌償訟費之申請。
檢控官在上訴聆訊表示,當郭憬憲在許淑儀席前申請覆核失敗,控方應要求律師支付訟費。既然如此,為何還要反對被告的上訴申請,要求馮官重新釐定訟費金額?這做法輸了官司,也輸了公道,給人欺凌弱小的感覺,值得反思。
如果董華芬沒有郭大狀這法律代表,就無需為6000元奔波,律師在幫她還是在害她?
主審法官: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法官馮驊
聆訊日期:2012年10月30日
判案書日期:2012年10月30日
1. 上訴人董華芬針對暫委裁判官的訟費命令提出上訴。
2. 上訴人患有腦退化症,由其女兒陪同出庭。
2. 上訴人被控一項盜竊罪,在暫委裁判官許淑儀席前審訊。暫委裁判官聽取證據後,確信上訴人曾作出控罪所指之行為事實,但可能因爲精神問題未必有犯罪意念(mens
rea),因此裁定罪名不成立,但還押14天以聽取兩名精神科醫生的報告,以決定是否發出入院令。押後期間,當值大律師郭憬憲提出覆核,指出暫委裁判官被任命時,沒有有效之大律師執業証書,因此不符合《裁判官條例》(第227章)就任命暫委裁判官之要求。暫委裁判官駁回其覆核申請,並下令辯方支付訟費,總額為6,000元。
3. 在覆核聆訊前約一星期,郭大律師曾經在同一暫委裁判官席前提出同一項爭議而被駁回。唯郭大律師指在本案有新的憲法論點,因此暫委裁判官處理其覆核申請,最終暫委裁判官仍駁回其申請。
4. 暫委裁判官引述HKSAR v Chan Kwok Wah,HCMA 668/1998一案高等法院首席法官陳兆愷(當時所任)的判詞:
6. 代表辯方的梁律師指出,原審覆核時是控方作出訟費之申請,因為雖然當值律師指稱有新的論點,其實是新瓶舊酒,唯控方當時未考慮作出針對律師個人支付彌償訟費之申請。
7. 本席於HKSAR v Wai Sau Cheong [2003] 1 HKC 640案指出,在刑事案中,法庭發出訟費命令時,金額不能超越被告人之經濟能力(見 R v Maher (1983) 5 Cr App R (S) 39;R v Nottingham Justices, ex p Fohmann (1987) 84 Cr App R (S) 316 para 645C-F)。
8. 梁律師同意裁判官沒有查詢上訴人之經濟能力而作出總額評定,程序上欠妥,但梁律師要求本席重新命令訟費並釐訂金額。
9. 訟費命令屬酌情權限,法庭須考慮一切有關因素。上訴人為60多歲老人、無業,患有腦退化症,由當值律師代表。因此,上訴人應否對郭大律師就暫委裁判官任命之爭議負責實在存疑。
10. 因此,本席撤銷訟費命令,上訴人毋須支付任何訟費。
答辯人:由律政司高級檢控官梁寶琦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
上訴人:無律師代表,親自應訊
如果董華芬沒有郭大狀這法律代表,就無需為6000元奔波,律師在幫她還是在害她?
HCMA 597/2012
香港特別行政區
高等法院原訟法庭
刑事上訴司法管轄權
不服命令上訴
案件編號:裁判法院上訴案件2012年第597號
(原觀塘裁判法院傳票2012年第2219號)
_______________
答辯人 | 香港特別行政區 | |
訴 | ||
上訴人 | 董華芬 |
_______________
主審法官: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法官馮驊
聆訊日期:2012年10月30日
判案書日期:2012年10月30日
判案書
2. 上訴人患有腦退化症,由其女兒陪同出庭。
背景
裁判官的理由
4. 暫委裁判官引述HKSAR v Chan Kwok Wah,HCMA 668/1998一案高等法院首席法官陳兆愷(當時所任)的判詞:
5. 裁判官指她作訟費命令前曾主動邀請辯方作出回應,但當值律師並沒有提及上訴人有任何經濟困難,因此命令支付訟費6,000元。「本席認為在運用刑事案件訟費條例時,裁判官要考慮有沒有特殊環境引起控方須要支付額外的支出,包括被告在整個審訊過程中的行為例如刻意留難控方證人、或故意把案件拖長、或堅持控方證明一些無關重要的事情、或無法否定的事實。除此以外,裁判官還要考慮被告的經濟情況,才決定是否頒令被告支付控方的訟費。」
討論
7. 本席於HKSAR v Wai Sau Cheong [2003] 1 HKC 640案指出,在刑事案中,法庭發出訟費命令時,金額不能超越被告人之經濟能力(見 R v Maher (1983) 5 Cr App R (S) 39;R v Nottingham Justices, ex p Fohmann (1987) 84 Cr App R (S) 316 para 645C-F)。
8. 梁律師同意裁判官沒有查詢上訴人之經濟能力而作出總額評定,程序上欠妥,但梁律師要求本席重新命令訟費並釐訂金額。
9. 訟費命令屬酌情權限,法庭須考慮一切有關因素。上訴人為60多歲老人、無業,患有腦退化症,由當值律師代表。因此,上訴人應否對郭大律師就暫委裁判官任命之爭議負責實在存疑。
10. 因此,本席撤銷訟費命令,上訴人毋須支付任何訟費。
(馮驊) 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法官 |
答辯人:由律政司高級檢控官梁寶琦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
上訴人:無律師代表,親自應訊
2012年11月2日星期五
上庭的代價之二
上一篇W君留言:
標少,
我認為未必是暫委裁判官的能力問題(當然也不能排除這個可能).
有可能發生的是,案件並非用了6整天來審理,而是每天裁判官都要先處理當天已安排審訊的3-4宗交通案件後才能繼續審理此案,使每天只能以有限時間斷斷續續審案.
W
既然打開話匣,讓我這過時的人發表一些愚見。蘇健誠是重審的案件,從上訴判辭(香港特別行政區 訴 蘇健誠 HCMA304/2012)可見,控方傳召了6名證人,被告也作供,即共7人作供。就算有其他安排審訊的案件,重審的也有優先,除非有比它更優先的案,否則沒有理由當天不能開審。從判辭所見,控方6名證人分別是
標少,
我認為未必是暫委裁判官的能力問題(當然也不能排除這個可能).
有可能發生的是,案件並非用了6整天來審理,而是每天裁判官都要先處理當天已安排審訊的3-4宗交通案件後才能繼續審理此案,使每天只能以有限時間斷斷續續審案.
W
PW1:操作鐳射槍的警員,
PW2:判辭沒有講他是誰,我相信是負責記錄PW1見到違例車牌及速度的警員,
PW3:專家證人譚教授,
PW4:用通訊機通知截車的警員,
PW5:截停被告及發定額罰款告票的警員,
PW6:專業測量師,繪畫了兩張違例現場圖則。
這6名證人裹,PW1最重要,整件案的關鍵所在。如果審訊節拍控制得宜,大半天就可審結,無論如何,一天就可審結判案。就算一天不能審結,第二天續審,其他案件也要讓路,怎可以搞出6天來?如果是有心耍被告,因為他「長氣」,要他多來幾趟,對被告不公平,對證人不公平,對其他編排了審訊,因這件案拖長了而審不到的被告及證人都不公平。
標少在三談法官進入競技場 一文引用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訴 楊澍琳一案,被告本身是事務律師,兩小時就審完了。蘇健誠是的士司機,為何需要6天?如果被告「長氣」,法官做得不好,他才能夠得逞。好的法官不會任由被告離題及重複地盤問,縱容被告這樣做的法官,也並非好官。
W君所講每天裁判官都要先處理當天已安排審訊的3-4宗交通案件後才能繼續審理此案,講法不正確,所謂處理,其實是聽取答辯take plea。如果安排了審訊的案全都不認罪,優先權應給予續審的案,才是正確做法。審訊施行數碼錄音十多年,審案效率提高了,法官無需逐字抄寫,只記精粹幫助判案已經足夠,verbatim地抄寫,甚麼watch my pen之類,費時失事,毫無需要。這樣一件案,就算一筆都不寫,都可以隨口歸納控辯雙方證供,立即判案。有些暫委裁判官,動不動就以工作忙碌 ,沒時間審把案件押後,簡單的案,不涉法律考慮的,也要押後裁決,完全是尸位素餐,少做少錯的心態。本來這件上訴沒有值得討論的地方,但我看到要審6天,實在刺眼。倘若標少駡錯好人,6天是合理的審案時間,請有識之士,留言告知原委,標少定必立blog請罪。
2012年11月1日星期四
上庭的代價
今天上載了一宗用鐳射槍偵察的超速駕駛上訴(香港特別行政區 訴 蘇健誠 HCMA304/2012),一件相當簡單的案件。我要談的不是案件本身,而是奉勸理據不足的人,不要隨便選擇上庭抗辯。案情我不打算詳述,只講警察執法的方法及法庭程序。鐳射槍偵察超速的行動,警察會分成兩組,一組負責鐳射槍的操作,另一組負責截停違例車輛。負責鐳射槍操作的一組起碼有兩個警員,一個操作鐳射槍,把違例車輛的車牌及車速告知在身旁負責記錄的警員,由他通知一兩公里外負責截車的警員,即時票控司機。如果不能截停車輛,就要花費很多時間去找出司機身分。
違例司機如果不交告票,選擇抗辯,交通中央檢控科會向法庭申請傳票,案件開始進入法庭程序。法庭會安排被告上庭日期,郵寄傳票給他。這就是被告第一次上庭的時候。法官會聽取答辯(take plea),即是問被告認不認罪,否認控罪的話,再擇日審訊,到時被告第二次上庭,好彩的話當日審結。
上述的上訴案,第一次審訊時,裁判官把被告定罪,被告不服提出上訴(香港特別行政區 訴 蘇健誠 HCMA801/2011),本年1月,上訴得直,但發還另一位裁判官重審。假設他每次上庭都只需一天,至此已花了3天。今年4月,重審被告再被定罪,審訊花了6天,再加上第二次上訴的1天,兩次審訊加上訴,至少花了10天。被告第一次被定罪,罰款1,800元,重審罰2,500元。這原本是定額罰款450元及扣3分的超速少於30公里的案,花了至少10天上庭,最後還脫不了罪,值得嗎?被告很可能為了扣分才抗辯,到頭來賠了夫人又折兵,自食其果。
閱讀這上訴,使我最大惑不解的是,這樣一件案為何要審6天。我絕對不會看錯判辭,判辭第25段這樣寫:
25. 以本案而言,上訴人提出的抗辯理由大部份是他的猜測,跡近瑣屑無聊,本席同意應罰「附加罰款」。至於訟費,本案約共審訊了6天,裁判官考慮過上訴人抗辯理據後,判他負責部份訟費是適合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訴 蘇健誠 HCMA304/2012)
除非存在我想不到的理由,否則花上6天審這件案,原審暫委裁判官的能力必定出了問題,審案的time management也很重要,控制得宜,被告也浪費不到時間。能力這樣差的人,怎能委任為法官。標少返港的時候有空的話,一定去見識一下,找些寫作題材,讀者若能給我提點,那個法官值得看,太離譜的人我會寫信給CJ投訴。
違例司機如果不交告票,選擇抗辯,交通中央檢控科會向法庭申請傳票,案件開始進入法庭程序。法庭會安排被告上庭日期,郵寄傳票給他。這就是被告第一次上庭的時候。法官會聽取答辯(take plea),即是問被告認不認罪,否認控罪的話,再擇日審訊,到時被告第二次上庭,好彩的話當日審結。
上述的上訴案,第一次審訊時,裁判官把被告定罪,被告不服提出上訴(香港特別行政區 訴 蘇健誠 HCMA801/2011),本年1月,上訴得直,但發還另一位裁判官重審。假設他每次上庭都只需一天,至此已花了3天。今年4月,重審被告再被定罪,審訊花了6天,再加上第二次上訴的1天,兩次審訊加上訴,至少花了10天。被告第一次被定罪,罰款1,800元,重審罰2,500元。這原本是定額罰款450元及扣3分的超速少於30公里的案,花了至少10天上庭,最後還脫不了罪,值得嗎?被告很可能為了扣分才抗辯,到頭來賠了夫人又折兵,自食其果。
閱讀這上訴,使我最大惑不解的是,這樣一件案為何要審6天。我絕對不會看錯判辭,判辭第25段這樣寫:
25. 以本案而言,上訴人提出的抗辯理由大部份是他的猜測,跡近瑣屑無聊,本席同意應罰「附加罰款」。至於訟費,本案約共審訊了6天,裁判官考慮過上訴人抗辯理據後,判他負責部份訟費是適合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訴 蘇健誠 HCMA304/2012)
除非存在我想不到的理由,否則花上6天審這件案,原審暫委裁判官的能力必定出了問題,審案的time management也很重要,控制得宜,被告也浪費不到時間。能力這樣差的人,怎能委任為法官。標少返港的時候有空的話,一定去見識一下,找些寫作題材,讀者若能給我提點,那個法官值得看,太離譜的人我會寫信給CJ投訴。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