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9日星期五

農禪禮佛

老伴喜歡逛寺廟, 我也受感染, 去到那裏都到寺廟逛一下, 但我們並沒有參禪拜佛, 逛寺廟並非為了趨吉避凶, 也非為了祈福求財, 我們也逛古舊的教堂。諷刺的是, 彌陀古剎香火自然鼎盛, 越鼎盛我就越厭惡, 無他, 廟內煙火瀰漫, 廟外也烏煙刺鼻。中國煙民, 拜完神佛就像大功告成, 輪到自己抽幾口。遇到這種環境, 半點佛性也沾不到, 只沾了一身烏煙。

最近再遊台北幾天, 最有感悟的是在農禪寺閒遊了半天。初訪這離捷運奇岩站800米的寺院, 路牌指示清晰, 但我據指示越走越近時, 舉目四顧, 完全看不見任何飛簷斗拱的建築, 還以為自己找錯地方。

可以調素琴 閱金經

農禪寺是現代化建築, 上面這一幅左面是講佛的大禮堂, 右面壁上是字體雕空了的《金剛經》, 正是「可以調素琴, 閱金經」。大禮堂的壁上雕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三面佛陀一面經。

心無罣礙 無有恐怖

踏入農禪寺舊宅, 跟門口工作人員談了兩句, 她知我們來自悉尼, 就安排了兩位女義工一路伴着我們遊寺, 一路講解介紹, 到了吃齋菜時就帶我們去吃。這自助式的齋菜, 男女分開排隊, 自取碗筷, 自盛飯菜, 不用購票, 費用全免。吃的時候男女分席, 吃完自己去水槽洗碗, 洗後放進籃裏。老伴和我各吃了一碗, 見到捐獻箱, 當然也盡點心意。這跟一些商業味濃厚的寺院分別很大。

三畦荷池 倒映佛殿

農禪寺大殿一隅的水月道場, 三畦荷池, 寧謐恬靜, 豁然釋空, 名利爭鬥, 只是鏡花水月。

超凡入聖 轉迷為悟

寺的另一隅, 矗立着《入慈悲門》, 行善不能沒有慈悲心, 否則只徒具虛名。山門上的「入慈悲門」這四個字是弘一法師的字體。

一個沒有香火的寺廟, 使人心神清爽, 鼻子也不會受到煙火攻擊, 不用膜拜, 少了導人迷信的感覺。臨走前走進書舍一逛, 我不是打書釘那類人, 翻了聖嚴法師的自傳《雪中足跡》幾頁, 也翻了英文版“Footprints in the Snow“來看, 也翻了法師早年另外兩本自傳, 終於決定買《雪中足跡》。我不具佛性, 但一向喜歡看自傳, 沒有悟性, 只帶着欣賞別人成長足跡的心去閱讀。

平生何所憂 此世隨緣過

我不是寫遊記的料子, 對於吃又別有自己的口味, 所以也不寫。寫這一篇算不上是遊記, 但我推薦帶着寧謐, 放下名利, 用恬靜的心去遊一趟這是寺非寺, 是園非園, 一個非常的寺院, 不要只顧影相, 到此一遊的印記從不是我追求的目的, 這一次一張老伴的相也沒拍。情景交融, 不用把人像擠進去大煞風景。

12 則留言:

  1. 上星期才剛從台北回來,但只到了萬華區那間香火鼎盛的寺廟,到廟的都是求平安、求姻緣、求事業,沒有農禪寺的寧靜。

    《心經》內我最喜歡「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的一句,但總覺對經文的了解不足,所以打算看看一行禪師的解說。

    聖經也有對「心」的描述:「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發出。」

    作為無神論者,每感心煩氣燥時把這些經文都在心中唸一次,有趣地會頓覺平靜。

    回覆刪除
    回覆
    1. 萬華區的應是龍天寺。我抵受不住這些人間煙火。

      刪除
    2. 應該係龍山寺,似香港嘅黃大仙,附近有個地方叫剝皮寮,保留咗艋舺歴史風貌,值得一遊。

      刪除
    3. 對,是農山寺,周邊我也有遊過。很多地方像六、七十年代的香港。

      刪除
  2. 標少及嫂嫂都應該會喜歡京都及奈良的寺。去過了沒有?

    Terry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兩年多前去了日本17天, 包括行了5天熊野古道, 那次看了不少古剎。

      刪除
  3. 回覆
    1. 我是甚麽都不懂的,習慣每事問。

      刪除
    2. 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許冠傑有首歌叫每事問。唔知大家有無印象。

      Terry

      刪除
    3. 好多年沒聽過許冠傑的歌了。

      刪除
    4. https://m.youtube.com/watch?v=S4qsd389u3Y

      每事問

      Terry

      刪除
  4. 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Terry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