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星期二

法官性侵犯

有朋友告訴我找不到貓琴手記的連結, 其實我一般連結的做法就是當我提及那篇的名稱, 只要你把cursor點向那篇文, 就會自動連結到那篇文章去。前面提到貓琴手記, 如果是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 用手指點下去就立即連結到, 而且字體的顏色也異於文章裏其他的字。

這一篇不講貓琴, 講時事。

對我來講最近澳洲最爆炸性的新聞並非議員因雙重國籍被禠奪議席帶來的憲政問題, 而是今天悉尼一個裁判官被拘捕, 被控9項性侵犯兒童的控罪, 案發在1981至1983年間, 連結在此: NSW Magistrate charged over historic child sex offences

Detectives from the State Crime Command’s Sex Crimes Squad charged Mr Curran, 67, this morning when he met them by agreement at Burwood Police Station.

Police will allege the charges relate to a teenage boy who was known to Mr Curran and took place between 1981 and 1983.

Strike Force Stantke was established in 2014 to investigate reports a boy had been sexually assaulted in the early 1980s.

...

The former Children’s Court magistrate was sworn onto the bench in August 2002 and has sat on cases across Sydney, including at Burwood, Blacktown, Mt Druitt and Downing Centre.

He sat on the Children’s Court between 2004 and 2006.

The task force was established by detectives from the State Crime Command’s Sex Crime Squad in 2014 to investigate reports a boy had been sexually assaulted in the early 1980s and police said investigations under are continuing.
(31/10/2017 Daily Telegraph)

以同類控罪而言, 震撼程度當然不及前澳洲大主教George Pell面對的指控, Cardinal Pell在本月初才在墨爾本上庭, 收到風聲避走了去教庭工作也要面對指控而回來受審, 這是新聞的連結: Cardinal George Pell in Melbourne court over historical sexual offences

...

Police had cordoned off the court entrance early in the day and blocked part of the road outside.

A line of about 30 people - mainly media - waited for hours to secure a seat in the courtroom where the third most senior Vatican official's committal mention was heard.

There was no sign of Pell supporters, but some victim advocacy representatives turned up, a few holding signs.

"It doesn't matter how high up the tree you are, it doesn't matter how much access to money you have, no one is above the law," Brian Cherrie said.

...

(Nine News)

到現在還未清楚大主教面對多少項控罪, 控方還未披露, 明年3月進行交付程序(committal proceedings), 情況才會明朗。大主教是歷來最高級的神甫面對刑事控罪。這件案曝光時, 電視台訪問市民會不會捐錢給大主教抗辯, 有的教徒說會, 我有些虔誠的朋友也說會。我就不予置評。罪, 除了由官判(大主教這一宗由陪審團判), 還要面對天主的審判。I don't give a dime and I don't give a damn。我不是教徒嘛。

兩宗新聞的標題一個用"historic", 另一個用"historical", 前者是用錯了形容詞, 應該用"historical"才對, 因為都在講久遠之前發生的事, 而非具歷史重要性的。性侵犯或非禮等控罪是沒有檢控時限的可公訴控罪(no time limit for commencement of proceedings for an indictable offence), 只要一日被告未死, 陳年往事也會東窗事發。不是嗎, 香港也發生過一宗劉嘉兒神父性侵犯輔祭案, 事發10年後才被檢控, 最後被定罪判監4年半, 上訴至終院也被駁回(LAU KA YEE MICHAEL and HKSAR FACC9/2004)。也並不限於神父不婚而產生的性心理問題, 基督教牧師非禮並被定罪的案件也不少。至於香港法官, 就未聽聞過涉風化案的指控, 被檢控定罪的只有很那羞家騙綜援的高院法官Jackson-Lipkin。

2017年10月30日星期一

貓琴與菜頭粿

我告訴貓琴, 我一位從事審案的朋友對我說, 做那一行厭那一行, 已不愛看法、政的討論, 寧願看貓琴講病癒。貓琴很感激法官賞面, 哈哈, 我不怕貓琴搶走我的讀者, 感性文章我寫不出, 與人無尤。

今天貓琴又續寫她站起來的故事: 初冬池魚, 我立即就看了。我告訴貓琴, 日後有人寫來求助, 我會叫他們先看貓琴的故事, 然後寫幾句感想給我看, 作為受助的門檻。我一向幫助這些人, 都希望他們自己站起來。患上癌症的人都站得起來, 犯了錯的人又怎能軟弱。今早就有這樣一個女生寫給我, 精神情緒出了問題, 我藉着這種機會, 幫助兼教訓一番。當這些人犯了法彷徨無助之際, 寫給我求援之時, 我講的說話就最有力量, 刻入心窩。

剛巧看到明報報導台灣一則女生抗癌的新聞, 這標緻女生竟然叫「菜頭粿」, 也是一篇勵志故事, 她也是經歷化療的煎熬。真巧, 貓琴也走過同一路途, 應該感同身受了。菜頭粿即是廣東話蘿蔔糕, 也真巧, 跟貓琴同樣古怪的名字。

在朋友家晚飯回來已十一時, 草草就章。

2017年10月29日星期日

貓琴的手記

貓琴又有新作: 老樹過客, 是在倒敘, 對着古木譜新章。說實我跟貓琴並不諗熟, 從未談過一次電話, 在手機裏也沒有存她的號碼。每次相見都在週年大會之類的活動。標少真不好交友, 最近有網友從Adelaide到Sydney開醫學會議, 問我能否碰頭, 我也婉拒了。間中有些美女傳來LinkedIn邀請, 我都全部刪除。請勿介意, 可能我有自閉傾向, 並非諸君美女的問題。

要跟異性朋友談自己身體的毛病, 尤其涉及敏感的器官, 殊不容易, 既難於啓齒, 也產生尷尬, 要很有勇氣的人才能夠做到。其實我也感到榮幸, 朋友信任你才會這樣做。我也遇過尷尬場面, 有一次有位諗熟的朋友找我傾訴, 越講越激動, 在公眾地方哭起來, 雖然不是嚎啕大哭, 四週的注目眼光, 像在指摘我欺負女性。在網上素不相識的人也會寫很尷尬的信給我, 試過有位女士被控盜竊, 卻把她和男朋友的關係一併講, 因性病去看醫生及一大堆診斷都如數家珍寫來哭訴。有無搞錯, 我不是醫生。鏢場非禮案那次就有點不同, 傳了pathologist report來, 詳細講在下體收集樣本的情況, 那是涉及控罪元素在法律上的考慮, 尷尬難免, 卻是必需的, 當然無必要傳給我。也有試過老公被控非禮, 老婆寫來求助,  講下講下就哭訴起婚姻來。

貓琴一篇一篇寫自己歷病的心路, 我不斷推介, 不斷為她打氣, 就是希望我的網友可以跟我一起欣賞貓琴的勇氣, 給她鼓勵。她每寫一篇, 我是必然的讀者, 也必然講兩句。用真摰的心待人, 而不是八面玲瓏卻沒有一分真誠, 虛虛偽偽的甜嘴, 我望之生厭。我喜歡Terry那一類, 看到我寫貓琴的病況, 就付上食療, 自動請纓代購。今天收到一個一年前幫過的女生的電郵, 詢問有關消除紀錄的事, 到尾她說若我在香港有甚麼要人代勞就記得叫她( Please remember me if there is anything I can help in HK)。坦白講Terry及這女生我都一定不會打擾, 貓琴也無需我提供甚麼實質幫助, 但大家都有信心, 萬一有需要別人效勞, 自己都不會孤立彷徨。

2017年10月28日星期六

由賭徒推翻的案例

1仔在上一篇留言提醒我早幾天英國最高法院的新案例: Ivey (Appellant) v Genting Casinos (UK) Ltd t/a Crockfords (Respondent) [2017] UKSC 67。這件案是千王之王的橋段, 撇開法律討論, 單看案情已引人入勝。我是從未入過賭埸賭搏的人, 一面閱讀本案, 一面要上網找尋資料, 甚至去看youtube的示範來理解這賭徒的出千, well, 或者叫出古惑的手法。

Phil Ivey在世界撲克界聲名顯赫, 排名在世界前幾位, 有撲克界的Tiger Wood之稱, 因為樣貌有幾分似, 而且都是美國人。2012年他到倫敦的Genting Casinos賭錢, 賭稱為北美百家樂(baccarat)的punto banco。這種北美百家樂毫無技巧可言, 賭客與庄家對賭, 閒家也可參與。賭法很簡單, 基本上派兩隻牌, 以兩隻加起來的點數最近9點為勝, 若加起來是兩位數, 就只算個位的點數, 譬如拿到7和8, 那點數就是5點, 因為不要10位。所以拿到兩隻高點數的牌贏出的機會就大。本來這種賭法是很難落手出古惑的, 純粹講彩數, 賭客連啤牌也不觸碰, 觸碰過就很快會換一副新牌。

賭仔有很多迷信, 所以也可能有不同的古怪要求, 豪客的要求一般賭檯荷官(croupier)都會答應, 反正賭客不會觸碰啤牌, 而賭場也有監控,  不易出千。本案荷官是會說廣東話的Kathy Yau, 而夥同Ivey一起賭的是另一職業賭徒Cheung-yin Sun(孫小姐)。孫小姐在過程中有時以廣東話向荷官發出指示。那麼, 派牌就定生死的punto banco又怎樣出古惑呢? 製做啤牌的公司在印製啤牌的時候在背面都印有圖案, 這圖案不論是鑽石、圓圈或其他圖案, 有些是兩邊對稱的, 譬如左右兩邊的圓圈圖案都是完整的, 有些卻是一邊圖案完整而另一邊是破邊圖案, 這細微不對稱的分別, 一般人都看不出。原來這種背部圖案不對稱的啤牌, 譬如背部圖案左邊是破邊的, 會顯示到7, 8, 9等高點數牌來 。出古惑的機會就出現了。首先條件就要有一副背部圖案花紋左右不對稱的, 其次就要操控翻牌的方法以便之後使用同一副牌時左右方向沒有改變。這種古惑叫edge-sorting, 即憑着牌邊來分辨。判辭有這描述:

17. Ms Yau then dealt the first coup. After the bet was made, and all the cards then dealt, the next stage was for the croupier to turn the cards face up to reveal whether Player or Banker had won. Ms Sun then asked Ms Yau in Cantonese to do it, in other words to turn the cards over so that the face showed, slowly. Ms Yau said “yes”. Ms Sun then asked her again in Cantonese to turn the cards in a particular and differential way as they were being exposed and before they were put on the pile of used cards. “If I say it is good, you turn it this way, good, yes? Um, no good.” (A slightly different sounding um). Ms Yau did not immediately understand what was required. She asked, “so you want me to leave it?” To which Ms Sun replied, “change, yeah, yeah, change luck”. Ms Yau: “what do you mean?” Ms Sun gestured how to turn it. “Turn it this way”. Ms Yau: “what, just open it? Yeah”. Ms Sun: “um”, signifying good in Cantonese.

18. The claimant then chipped in, “yeah, change the luck, that’s good. Anything to change the luck, it is okay with me.” Ms Sun reiterated her request in Cantonese, “If I say it is not good, you turn it this way. If it is good, turn it this way, okay?” To which Ms Yau said “okay”. When she turned over the cards of the second coup, Ms Sun said of four of them, “good”, and of one, “not good”, in Cantonese. Ms Yau did as requested. What she was being asked to do, and did, was to turn the cards which Ms Sun called as “good” end to end, and the “not good” cards side to side. In consequence, the long edge of the “not good” card was oriented in a different way from the long edge of the “good” cards. The judge found that she had been “wholly ignorant” of the significance of what she was doing, card by card, at the call of Ms Sun.

及後用洗牌機洗牌並不會調轉左右方向, Ivey看背部圖案就猜到那些牌可能點數大就會加大注碼。在兩天內他贏了7百70萬英鎊。賭場之後察覺Ivey用edge-sorting就不肯賠錢, 只肯退回1百萬鎊的賭本。Ivey為此興訟追討, 他對edge-sorting直認不諱, 但否認不誠實, 引用1982年的Ghosh案例作論據。Ghosh案例定出考慮不誠實意圖的兩部曲(two legs), 第一部以合理的普通人的標準去衡量行為是否誠實(objective test), 如果認為被告行為不屬於不誠實, 就判無罪, 如果認為被告行為不誠實, 就繼而考慮被告的心態(state of mind), 判斷被告是否真確地不知道客觀的不誠實標準(subjective test), 接納被告真的不知道就判他無罪。

Ivey案推翻了Ghosh的先客觀後主觀的考慮程序, 認為這太容易讓被告自圓其說:

74. These several considerations provide convincing grounds for holding that the second leg of the test propounded in Ghosh does not correctly represent the law and that directions based upon it ought no longer to be given. The test of dishonesty is as set out by Lord Nicholls in Royal Brunei Airlines Sdn Bhd v Tan and by Lord Hoffmann in Barlow Clowes: see para 62 above. When dishonesty is in question the fact-finding tribunal must first ascertain (subjectively) the actual state of the individual’s knowledge or belief as to the facts. The reasonableness or otherwise of his belief is a matter of evidence (often in practice determinative) going to whether he held the belief, but it is not an additional requirement that his belief must be reasonable;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it is genuinely held. When once his actual state of mind as to knowledge or belief as to facts is established, the question whether his conduct was honest or dishonest is to be determined by the fact-finder by applying the (objective) standards of ordinary decent people. There is no requirement that the defendant must appreciate that what he has done is, by those standards, dishonest.

Ivey這件案是民事索償, 並非刑事的賭搏出千。英國最高法院藉本案矯正Ghosh的錯誤, 在民事案順便訂立了刑事案的新思維。香港法院一向都跟從及採用Ghosh案的判案考慮程序, 如果跟從Ivey案的新思維, 控方就比以前更易做了, 涉及不誠實案被告會難以再以扭曲了(warped)個人對誠實的標準來抗辯。香港法院是否跟從這案例還要拭目以待。去年12月終審法院在陳錦成案就不跟從去年英國最高法院在Jogee案對「合謀」(joint enterprise) 的新裁決。

2017年10月27日星期五

春雨中採桑椹

一夜雨潺潺, 竟夕淅瀝聲。

悉尼冬末春初經歷了76天的乾旱, 最近才有兩場像樣的春雨, 滋潤了枯黃的植物, 有的枯乾了, 我要等外遊回來才去整理。正值桑椹採摘期, 烏黑的桑椹, 熟透了, 輕輕觸碰就墮地, 留下遍遍烏斑。昨天趁雷雨未至, 就摘了1·5kg, 即是差不多4磅。早兩天朋友嚷着要來採摘, 就讓她來pick your own, 她摘了1kg,  還摘了一些過造了的草莓。未來這一個月是豐收期, 可惜我7號就出門, 就讓桑椹落地化春泥吧。

一朝春盡變稀疏

這桑樹是幾年前在朋友處折了一枝一呎長的枝種起來的, 我並不鍾情園務, 總是愛理不理, 間中就施點有機肥。講起這有機肥就巴閉了, 我是在洗鮑魚的時候把鮑魚腸放入一公升的膠瓶, 在後園遮陰處放半年, 培養出有機肥, 然後開水稀釋來灌溉。所以這桑椹盡得美食神髓, 格外清甜。桑椹益處多, 遠古時是帝皇的補品。我不覺得桑有開花才結果, 初春長新葉, 不久就見果了。

烏黑到隨風而墮

無花果也探出頭來, 顧名思義, 沒開花就結果。

幾個月的栽培, 也許讓鳥兒先品嚐

橙花香, 數百朶, 花落了, 果卻不多,  自然挑選, 小樹的養料支撐不起太多果, 絕大部份小果實都會掉下來, 不能修成正果。

嗅到橙花香, 才知橙花軟糖是騙人的

勒杜鵑也爭豔, 春色無邊。

一枝紅豔撐半天

2017年10月26日星期四

再談雙學三子案向終院申請的上訴許可

乘上一篇討論。

上一篇講不知三子申請上訴至終審法院的理據, 今天上訴庭又頒佈了判辭, 可清晰看到理據了。這就先要作些解釋才能講下去。

刑事上訴至終審法院, 申請要符合法例484章《終審法院條例》第32條的要求, 先獲上訴許可, 才會正式聽審理據。第32條,
=========================================================
32. 上訴許可

(1) 除非終審法院已給予上訴許可,否則不得受理有關上訴。
(2) 除非上訴法庭或原訟法庭(視屬何情況而定)證明有關案件的決定是涉及具有重大而廣泛的重要性的法律論點,或顯示曾有實質及嚴重的不公平情況,否則終審法院不得給予上訴許可。
(由1997年第120號第4及12條修訂)
(3) 凡上訴法庭或原訟法庭拒絕按第(2)款所述予以證明,則終審法院可給予證明,並給予上訴許可。
(由1997年第120號第4及12條修訂)
(4) 終審法院在根據第(1)款給予許可時,可就上訴的進行對任何一方附加時
限規定,並且可應某方的申請或自行更改該時限規定。
=========================================================
即是上訴許可主要考慮

1. 有關案件的決定是涉及具有重大而廣泛的重要性的法律論點,

其次才考慮

2. 有關案件顯示曾有實質及嚴重的不公平情況

以第1理由來申請上訴許可, 如果案件來自上訴庭, 就先要向上訴庭申請證明書, 若上訴庭拒絕頒發證明書, 才可以向終院申請。若以第2理由申請, 就可以跳過上訴庭, 直接向終院申請。今天上訴庭頒佈了SECRETARY FOR JUSTICE v. LAW KWUN CHUNG AND ANOTHER CAAR4/2016 (26/10/2017), 只涉及羅冠聰及周永康兩人, 即表示黃之鋒只依賴第2理由作申請, 所以無需申請證明書, 故此不涉本判辭。上訴庭駁回申請, 拒絕發出證明書。 故此, 11月7日終院上訴委員會會聽到申請理據, 羅冠聰的是:
“ (1)  Whether on an application by the Secretary for Justice for review of sentence pursuant to section 81A of the CPO, the Court of Appeal has the power to make any factual findings not made at the trial or contrary to findings made by the trial judge, where by reason of or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same the sentence is increased? (“R2’s Sub-Question 1”)
(2) If the Court of Appeal has such power,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and to what extent should the Court of Appeal exercise such power?”

周永康的是:

“ In a Secretary for Justice’s sentence review application under section 81A of the CPO, is it correct that the Court of Appeal does not have the power to make any factual findings adverse to the defendants different from or in addition to those made by the tribunal of fact at trial?”

兩者有一條問題性質一樣。黃之鋒提出甚麼理據就到時才知道。

律政司反對申請的講法就跟本博以前與網友的討論相若, 即是在覆核上訴時, 控方並無引進新證據, 上訴庭只重新審視在原審裁判官席前的證據。

上訴庭拒絕申請時歸納了以下幾點看法:

49.  To summarize, in our view, the authorities discussed above firmly establish the following propositions :
(1) On an application for review of sentence, the Secretary for Justice is not entitled to change the factual basis for sentence that it had relied on at trial and ask the Court of Appeal to inquire into facts which had not been pursued below.  Even if the sentencing court had proceeded on a wrong factual basis for sentence, it is not open to the Secretary for Justice to make such an assertion before the Court of Appeal if the prosecution had the opportunity to have it corrected at trial but they had not sought to do so.  The Court of Appeal will adopt the same factual basis as it was before the sentencing court.
(2) Subject to (1), where the ground for review is that the sentencing court acted on an erroneous factual basis, the Court of Appeal is entitled to examine the evidence adduced below to consider if, based on the facts proved, admitted or not in dispute, the sentencing court did make the error as asserted by the Secretary for Justice.  If so, the Court of Appeal is entitled to correct the factual error and to consider if, based on the factual basis as corrected, the sentence imposed is wrong in principle or manifestly inadequate.  If so, the Court of Appeal is entitled to interfere.
(3) As a corollary of the proposition in (2) and according to first principle, where it is shown that, based on the facts proved, admitted or not in dispute, the sentencing court has failed to take into account certain matters which are relevant to sentence, the sentencing court has proceeded on an incomplete factual basis, rendering the sentence imposed wrong as a matter of law and principle.  In such circumstances, the Court of Appeal is not bound by the findings made by the sentencing court for the purpose of sentence because those findings are incomplete for such purpose.  The Court of Appeal is entitled to consider all the relevant matters including those wrongly ignored by the sentencing court to determine if in the overall circumstances of the case, the sentence imposed is wrong in principle or manifestly inadequate.  If so, the Court of Appeal is entitled to interfere.
我就越來越糊塗了, 我完全同意上訴庭在處理本案的判刑覆核時並無超越權力。可是終審法院又為何批准其中兩人的保釋申請呢? 我真參不透。不過, 從本判辭看, 上訴人一句double jeopardy的話都沒講過, 那12枚國際大炮可謂風頭出了, 名譽損了, 坊間潮語所云: 柒咗, 或者我等老一脫的講法: 瘀咗。但這還未完, 終院屆時的裁決那耳光才響亮, 希望不是我一廂情願的看法。

2017年10月25日星期三

雙學三子案上訴至終審法院會不會批出上訴許可?

雙學三子其中兩子昨天在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席前申請保釋獲批, 有任何上訴成功的端倪嗎? 這案的新聞上了國際頻道, 除了非洲和南美洲, 我見到廣泛報導。申請上訴許可會在下月七日聽審, 到時我開始外遊, 未必有時間評論, 現在先評論, 其實是預測結果。預測事情有兩項, 其一, 會不會批出上訴許可;  其二, 若批出上訴許可, 最終能否推翻上訴庭改判的刑期。

終審法院批出保釋, 所持法律原則是甚麼? 由我講不如由法官講。終審法院常設法官霍兆剛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訴 余藹琪 一案申明原則:
Should bail pending the application for leave to appeal be granted in this case?
8. A single Permanent Judge of this Court has power under section 34 of the Ordinance[8]to grant bail pending an application for leave to appeal but this will generally only be exercised when two pre-conditions are met, namely: (i) there must be at least reasonable prospects of the Appeal Committee granting both leave to appeal to the Court of Final Appeal and bail pending such appeal; and (ii) there must be no real risk of absconding.[9]

沒棄保潛逃的風險這條件容易辦到, 這些被告一定不會跑, 別講他們跑不到那裏去, 自命為政治犯的人, 一定要坐牢才符合資格, 跑了就成鼠輩, 一點政治籌碼都沒有, 到時就沒有吸引力了。第一項條件反而是主要考慮, 即是有合理可能批出上訴許可。所以, 我第一個預測是11月7日上訴委員會3位法官會批出上訴許可。另一個批准保釋的理由是, 批出上訴許可後, 上訴正審排期需時, 到了正審3人的刑期也服完了。到了11月7日, 周永康也會提出保釋申請。

若果我這預測準確, 那麼上訴正審會成功嗎? 現在看不到申請理由, 如果是講「一罪兩審」, 就不應該會成功。但還有一個可能性, 就是若三子提出判刑上訴, 在罕有的情況下, 有可能獲批。為甚麼罕有, 因為終審法院聽審上訴, 主要是考慮「涉及具有重大而廣泛的重要性的法律論點」, 但以本案而言, 我相信提出判刑上訴也有可能成功。終審法院條例第37(2)條也有講:

(2)如終審法院在審理上訴時以某一判刑取代另一判刑...

另外, 在SHER ALI KHAN and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FAMC 4/2006 一案, 當時署理首席法官包致金也講過:

8. Before me, the applicant asserted that he had not been working at the time of his arrest. He did however admit before me that he had used the identity card in question to avoid discovery of the fact of his overstaying. Therefore he did in that sense display it, doing so in order to continue and prolong his unlawful stay in Hong Kong. Moreover it can be said with some force that the total of 15 months’ imprisonment could in any event be justified on the basis that the sentence for overstaying could with justification have been made longer than three months. On top of all of that, an appeal against sentence to the Court of Final Appeal is a wholly exceptional course even when not out of time, and the applicant is considerably out of time.

以判刑而言, 我一直都覺得上訴庭改判得太重, 如果終院運用罕有會運用的權力去減刑, 我也覺得合理。

2017年10月24日星期二

告別乳房

怎樣跟「貓琴」第一次相遇, 印像十分模糊了,  應該是六、七年前的事吧, 我也沒有必要求證。一次大家攀談起來, 才知道各自有寫文章的習慣, 她寫澳洲政壇風物, 生活點滴, 在香港某報發表。大家結識後, 她每次寫文都傳給我, 我也把文傳給她。她在商界工作, 寫文屬玩票性質, 不是爬格子謀生的人。近年已很少見到她的文章, 一年碰頭一兩次, 寫文必然是話題, 她忙於建新房子, 忙於工作, 就擱了筆。

昨晚收到她的電郵, 把博文的連結傳來, 我帶着驚喜自言: 竟然有閒暇寫blog了,  what a surprise. 剛巧約了香港到訪的朋友飯聚, 在談話的空間瞄了連結幾眼: 「當乳房遇上手術刀」…OMG…胃抽搐了一下。早兩星期才跟另一個突然已到晚期肺癌的朋友下午茶, 健談的我也變木訥。

遇到這種情景, 我不知自己可以怎樣, 我不想過份安慰, 以免觸動過敏的神經, 安慰是鼓勵, 不是安息告別。「貓琴」很豁達, 把自己生病的經歷在博文中坦然相告, 沒有因披露私隱而靦覥。淡淡然訴說, 像在講別人的故事。她登了三篇, 但陸續有來。我也邀請你聆聽: 貓琴手記。為甚麼叫「貓琴」這古怪名字, 你自己隨連結去找答案吧。 多一分點擊, 多一分鼓勵。

癌細胞, 我們有誰身體裏沒有, 只是達到某個數量, 才會確診。除了家族基因, 除了生活習慣, 除了煙酒煎炸食物而致誘因更大, 患上癌症百份之六十是基於不幸。不幸, 就像交通意外, 就像在路上走被從天而降的東西擊中, 就像站在月台迎着列車, 突然被個醉酒佬推了下軌道, 防不勝防。

我跟「貓琴」說, 到了我們這年紀, 身體檢查時, 總會incidentally找到一些毛病, 我自己就是一例。有一次, 家庭醫生打趣說照乜鬼, 越照越多嘢。很多時醫生叫我照ultrasound, CT, MRI, 我都話唔使喇, 浪費資源。醫生話如果有乜事她會過意唔去, 我話我唔會怪你咪得囉。檢查結果沒有大毛病。我主張安樂死, 維多利亞省在下議院通過了法案, 若果上議院也通過, 看來會席卷其他省。如果長壽要長卧病榻, 長期吃不同顏色形狀大小的藥丸, 長期進出醫院, 長期呻吟, 我一定選擇生命自主。一年半前因胃癌切了差不多整個胃的朋友, 手術後又再單獨流浪, 80日環遊世界, 之後又登珠峯(到5000多米的base camp), 然後去印度踏單車旅遊, 完全像沒有病過。「貓琴」是個勇敢堅強的女性, 經過這衝擊, 她笑臉如昔, 忙於手術後的跟進程序, 除此, 夢魘過後, 又活力充沛過着每一天, 散發着春天的姿采。

這兩天收到幾個求助, 其中兩個電郵一開始就申明自己有精神情緒問題, 如果自己不斷把病號掛在口邊, 又怎會好起來呢?

為了「貓琴」打氣寫這一篇, 期待聆聽她的續集, 為生命奮進。「貓琴」, 加油!

2017年10月22日星期日

國歌法立法的追溯力

《國歌法》在香港立法事在必行, 立法程序會是這樣: 人大常委通過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納入《基本法》附件三, 作為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之一, 特區政府會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的條文訂立本地法律, 以香港法律規則來訂立刑罰, 向立法會提出草案, 然後以正常立法程序三讀通過, 就可以成為香港的法律。講到這裏都不會有人爭議, 產生爭議的是, 當立法之後, 能否訂立追溯期呢? 這是一個法律兼學術問題。

明報在10月18日曾有此報道:

港刑事罪無追溯力 張達明指無知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指出,《香港人權法案條例》第12條清楚規定,刑事罪和刑罰沒有追溯力,「任何人之行為或不行為,於發生當時依香港法律及國際法均不成罪者,不為罪」。他形容,林鄭月娥身為特首,「應該不會對法律及《基本法》那樣無知,竟然會不知道刑事法律一定不可以有追溯力的基本規定」。印花稅條例並非刑事條例。

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 在傳媒追問下說, 追溯與否是人大常委的決定。均為人大常委的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及前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都開腔, 指暫時未見有足夠或特別理由為該條法例設追溯期。如果人大常委會對這件事處理得不好, 又會掀起一場憲政風波。

刑事法的訂立一般是不設追溯期的, 道理很簡單, 當一種行為做出來的時候沒受法律規管, 並不違法的, 若果違法我就不做, 訂定新法例可以追究以前的行為, 就會產生嚴重不公的後果。

William Blackstone 250年前在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這樣寫:

[h]ere it is impossible that the party could foresee that an action, innocent when it was done, should be afterwards converted to guilt by a subsequent law; he had therefore no cause to abstain from it; and all punishment for not abstaining must of consequence be cruel and unjust. All laws should be therefore made to commence in futuro, and be notified before their commencement.

這是普通法對立法追溯力的一貫看法。到了現在, 香港還有《人權法》賦予多一重的保障, 

第十二條  刑事罪及刑罰沒有追溯力

(一) 任何人之行為或不行為,於發生當時依香港法律及國際法均不成罪者,不為罪。刑罰不得重於犯罪時法律所規定。犯罪後之法律規定減科刑罰者,從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二) 任何人之行為或不行為,於發生當時依各國公認之一般法律原則為有罪者,其審判與刑罰不受本條規定之影響。
[比照《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五條]

這是學者批評《國歌法》追溯力必然引用的。不過, 值得注意的是《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五條(二),

一、任何人之行為或不行為,於發生當時依內國法及國際法均不成罪者,不為罪。刑罰不得重於犯罪時法律所規定。犯罪後之法律規定減科刑罰者,從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二、任何人之行為或不行為,於發生當時依各國公認之一般法律原則為有罪者,其審判與刑罰不受本條規定之影響。


這就顯示十五(一)是有例外情況的, 而學者所詬病追溯力會違反《人權法》第十二(一)也非絕對的, 香港的終審法院不只一次裁定違反《人權法》的控罪是有效的, 只要審視違反本身是否有理(justified), 施加的限制是否相稱。所以違反《人權法》的法例並非一定不能執行。當然, 從現實角度看, 確實看不到訂立《國歌法》有何需要追溯期, 定下追溯期也不會合理。萬一人大常委黐了筋, 真的訂立追溯期, 特區立法被逼跟隨, 告上法庭就算法官根據普通法思維判斷為違憲, 到尾又被人大釋法推翻, 這就是我覺得有可能發生的憲政風波。希望人大常委能夠有智慧地處理這件事。

最後, 我想再次審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講: 「不排除《國歌法》在本地立法後或設有追溯期」, 張達明說她無知, 「竟然會不知道刑事法律一定不可以有追溯力的基本規定」。張達明的說法是否絕對正確而林鄭一定錯呢? 作為學述討論, 林鄭的講法未必錯, 終審法院在香港特別行政區 訴 洪𨮏華及另一人一案第14段這樣講:

14. 這樣,「修改或停止生效」一句中的兩個部分均顯示,產生這些後果的程序是指制定法例的立法程序。無論如何,在缺乏相反的明訂條文下,經制定的法例是於日後生效的。即使假設在顧及有關標的事項的情況下,制定具有追溯效力的法例在憲法上是有效的做法,此舉當然仍屬極爲特殊。

(14. Thus, both limbs in “shall be amended or cease to have force” indicate that the procedure giving rise to these consequences is the enactment of legislation through the legislative procedure. Legislation enacted is prospective, at any rate in the absence of express provision to the contrary. The enactment of legislation with retrospective effect is of course most exceptional, assuming such a course is constitutionally valid, having regard to its subject matter. ) (原判辭英文版本)

首席法官李國能用了「極爲特殊」而不是絕不可能來描述追溯力的情況, 雖然李官這講法只是obiter, 但我可以引用作為論據, 儘管我是反對《國歌法》設追溯期的。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匿名

BBTW在早兩篇(12國際大炮級律師的聯署)打了個岔, 提出匿名訴訟案被法官撤銷申請一事, 申索理據可以從判辭以下三段看到:

9. 擬申索人提出的申索,是根據《殘疾歧視條例》,香港法例第487章,第46條作出的。他指自己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擬答辯人是一名風水命理家,後者於2017年出版了一本生肖運程書,書中有一段標示「從凶而論」的文字,警惕讀者如下:

「易有精神病患者做出異常行為,傷人無數」

10. 擬申索人指以上說話 「標籤了精神病人是會危害大眾的一種凶」,屬於第46條中的「中傷」行為,因此向擬答辯人提出申索。

11. 於申請中,擬申索人指由於自己患有嚴重抑鬱症、焦慮症及妄想症,提出訴訟是出於義憤,但是他不想傳媒公開他的精神病人身份,以致被人歧視及嘲笑,「飯碗不保」,也不想連累父母被人嘲笑有一個患精神病的兒子。


BBTW質疑區域法院法官徐韻華認為匿名會衝擊發表自由的權利的看法, 對這課題, 我不敢胡亂加把嘴, 因為匿名與否, 各有理據, 雖然徐官的理據欠清晰說服力。大原則講open justice, 公開聆訊令法官及所有參與訴訟的各方均受到公眾監察, 傳播媒體的報導屬於發放資訊的自由。可是不准報導申索人的名字卻不等如聆訊不公開, 傳媒也不會失去發放資訊的自由, 當然太多匿名案例就會像在飲字母湯一樣, 一腦子字母, 沒有一個明確的標記。正反看法各有理據, 我不敢胡謅亂講理由,  加上近日集中力弱, 看資料總是看不入腦。但網上有些資料顯示, 近年匿名案例在英國有激增的趨勢, 另一方面也可見到愛爾蘭律師會通訊有此一則: Blanket anonymity rules do not apply to discrimination decisions

匿名在法律上可分為兩類, blanket anonymity and discretionary anonymity。前者屬法例規定不能報導名字的, 譬如風化案中受害人的名字, 少年法庭案被告的名字, 家事法庭案與訟雙方的名字, 他們都以X, Y, Z或頭文字(acronym)或姓氏來表述。酌情性的匿名就屬於法例第221章《刑事訴訟程序條例》第123條那類,

123. 在某些案件中刑事法律程序可藉非公開形式進行和不披露證人的身分
(具追溯力的適應化修訂——見1998年第25號第2條)


(1)即使有其他法律,但在符合《香港人權法案條例》(第383章)的條文的規定下,如法庭覺得為了司法公正、公安或安全有所需要,法庭可命令就任何罪行而於其席前進行的整項法律程序,或在顧及作出該命令的理由後,命令上述法律程序的任何適當部分,在非公開法庭進行。
(由1995年第68號第10條代替)
......

其他民事案件我不清楚法律條文上有甚麼規限, 但我並非想討論法律上的anonymity, 我想講下用匿名在blog裏發表意見的情況。

絕大部份人都以筆名、匿名或自己的博客平台(不顯露真正身分的)來我這裏留言, 不論持甚麼立場, 大部份人會提出自己的理據和見解, 單純辱罵他人的留言是少數。出現罵人留言是不能避免的, 有言論自由, 就一定有人濫用這種自由, 更可濫用到使人忍無可忍的程度。有人覺得我管理得太寬鬆, 變成縱容留言辱罵, 對真心討論的人造成滋擾, 也有人說我胸襟廣闊容得下不同意見。坦白講我很小器, 心胸一點也不廣闊, 但我祟尚自由民主, 嚮往言論自由。如果我動不動就刪掉看不順眼的留言, 在潛意識裏很容易就只愛聽自己愛聽的話, 久而久之心胸就越來越窄了, 視野也隨之收窄。

容納匿名討論, 增加了寬度, 留言者不會因自己的身分而不敢講使自己尶尬的話, 甚至是我相識的人也可以暢所欲言地罵我, 更不怕被網上起底而被欺凌。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過程中, 我們會遇到不顧禮儀表現粗野的人, 在網上這情況更甚。我主張個人自律, 也只能依賴自律和個人修養來設限。設限當然是假話, 不能制衡又怎能設限。

Internet+etiquette就產生了netiquette這個字。網上的禮儀是甚麼? 我只會視為與日常做人的禮儀差不多, 是教養的表徵。教養和讀得書多少、是否具備專業知識學歷未必扯得上關係, 何況披上一層網上的面罩, 那些在大庭廣眾道貌岸然的人, 在網上就把潛意識裏的污穢傾倒出來, 肆無忌憚地做出獨處密室才敢做的事。這是匿名使人生厭的地方。生厭歸生厭, 你總不能把這些人幹掉, 世界就是這樣, live with it。當你對生厭的事和人視若無睹, 並非阿Q精神, 並非逃避, 也不只冷待那種snubbing, 而是當他不存在, 直至這種人改變態度或知難而退。一個有胸襟的人不會永遠計較, 使人生厭的人在自然規律中成長, 當改變過來, 發表意見時具備基本禮貌, 就會受到寬待和原諒。

2017年10月19日星期四

敢向權威說不

承上一篇議題, 12國際權威批評雙學三子案「一罪兩審」的謬論, 終於看到中文大學法律學院院長發言, 指出他們「一罪兩審」的講法錯誤, 明報今天有這篇報導: 中大法律院長:「國歌法可追溯」錯解港法律。錯誤的講法不會因為出自權威的口而變得正確, 我們一眾網友早在一個月前所發表的聯署和亂署已透澈地勘誤, 在此不再贅。

明報上述的報導有這一段:

他說案中雙學三子被控、被定罪,他們其後就定罪上訴,然後他們放棄了上訴,這時律政司向上訴庭提出刑期覆核,這在香港並不是經常發生,但在其他司法管轄區很常見。「這不是常見的程序,但這是合法的程序。」Christopher Gane認為律政司做法並沒有違反一罪不能兩審的原則,因為律政司並非要求法庭重新考慮定罪,只是要求上級法院再考慮判刑,3名被告也再向終審法院上訴。

不明白雙學三子案上訴時序的人可能被誤導, 這一句「然後他們放棄了上訴,這時律政司向上訴庭提出刑期覆核」,可能是記者表達的問題, 給人一種印象以為三子放棄上訴後律政司才展開刑期覆核, 事實上上訴庭一定要在三子定罪上訴有定奪之後才可以展開覆核, 所以當初就押後了刑期覆核, 等到三子放棄上訴才正式審理。律政司在原審裁判官張天雁拒絕控方在她席前申請覆核刑期之後才向上訴庭申請的。上訴庭不能先聽覆核, 若三子在高院對定罪上訴得直, 到時還那有刑期覆核可言。

反觀本地非建制大炮, 誰站出來指出12位聯署人「一罪兩審」指控的錯誤? 陳文敏教授不談法律正確原則, 改為講觀感。Alan Leong, SC就只笑律政司司長這土炮比不上國際大炮。這就是我看不起非建制諸公的地方。這叫cherry picking, 不是pick your own去摘櫻桃, 而是選擇性批評。見到林鄭講國歌法立法之後未必不可以追溯實施日期, 張達明就跳出來罵, 那麼12枚大炮講錯了double jeopardy, 那些翹楚資深大律師都噤若寒蟬, 躲了去那裏? 起碼都要像中大法律學院院長以持平態度來講, 而不是cherry picking。

2017年10月17日星期二

12國際大炮級律師的聯署

城中熱門話題, 12國際大炮級律師批評「雙學三子案」的判刑, 下面是這封聯署信, 我是從Hong Kong Free Press 的連結下載的, 該文章是 In Full: Top int’l lawyers condemn Hong Kong’s jailing of democracy activists a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rule of law’:

As lawyers, we regard the imprisonment of Joshua Wong, Alex Chow and Nathan Law in Hong Kong a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rule of law and a breach of the principle of “double jeopardy” in Hong Kong – in viol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These student activists led the Umbrella Movement in Hong Kong in 2014 – one of the most peaceful public protests the world has seen. Joshua Wong, Nathan Law and Alex Chow were already punished by a court a year ago. Joshua and Nathan respectively served 80 and 120 hours of community service, and Alex received a three-week suspended sentence. Yet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decided to reopen the case and sought tougher punishments.

The law under which they were charged, the Public Order Ordinance, has been criticiz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for “facilitat[ing] excessive restrictions” to basic rights, and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CCPR), which applies to Hong Kong. Human rights organisations have long urged Hong Kong to revise the ordinance to comply with the ICCPR.

Serious concerns over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judiciary arise. Court of Final Appeal judge Kemal Bokhary warned of “storm clouds” over the judiciary five years ago. Hong Kong’s judges want to protect its independence, but they face increasing pressure from Beijing. In 2014, China issued a White Paper declaring that Beijing has “comprehensive jurisdiction over Hong Kong” – instead of “the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provided for in the 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 and the Basic Law, Hong Kong’s constitution. China also announced that Hong Kong’s judges are merely “administrators” who must love the country and be “subject to oversight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judiciary, a pillar of Hong Kong, risks becoming a charade, at the beck and call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ong Kong’s rule of law and basic freedoms, at the heart of the principle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now face grave threats.
Kirsty Brimelow QC
Lord Carlile of Berriew CBE QC
Sir Desmond De Silva QC
Lord Falconer of Thoroton QC – former Lord Chancellor and Secretary of State for Justice
Jared Genser – Freedom Now
Justice Richard Goldstone (South Africa)
Andrew Khoo (Malaysia)
David Matas (Canada)
Michael Mansfield QC
Rajiv Menon QC
Sir Geoffrey Nice QC – former chief prosecutor in the trial of Slobodan Milosevic
Patrick Burgess – President of Asia Justice and Human Rights

上一篇有網友叫我寫評論, 我粗略講兩句, 1仔及BBTW也講了幾句, 我之前評過另一類似的國際學者聯署, 寫了聯署和亂署一文, 在該文也吸引了大炮級的網友留言, 把國際學者聯署批評得體無完膚。面對國際重量級的律師的聯署, 標少這村夫講甚麼也沒有味道, 不過講道理卻無需論身分, 看得出聯署的謬誤的話, 平凡普通人也可擲地有聲, 我開筆先講幾句, 後續接力要靠有識之士替我啓蒙。

首先, 本案3名被告已提出上訴終審法院許可的申請, 在此階段國際級律師發聲, 於法於理於禮儀於司法獨立於sub judice皆不合, 尤其是講double jeopardy, 聯署講得含糊, 只提出這法律詞語, 而沒有把他們所指說明。我看明報訪問陳文敏教授的報導, 陳教授似乎想替這聯署解脫, 但講得軟弱無力。這是據報導陳教授的看法: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文敏認為,本案不涉及「一罪兩審」,惟他認為近年不少事件例如人大於本港法院處理梁游宣誓案時釋法等,顯示中央嘗試向法院施壓,情况引起國際關注。

如果指責違反「一罪兩審」原則, 我就不再評論, 因為在聯署和亂署一文已評過, 陳教授要併盤式來說項, 我就覺得太軟弱了。

其次, 指責《公安條例》違反《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我一下子找不到聯合國批評香港過份限制市民集會示威權利的原文, 但這課題在終審法院不只一次詳盡討論過, 譬如在梁國雄及其他人 對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FACC 1/2005案, 已是一例。當中終院4比1判決, 包致金法官持異議。聯署提及包大人, 我也不妨講下。

2012年終審法院包大人任期屆滿, 爆了"storm clouds"這「天氣預告」的講法, 掀起一場風暴。他及後解釋, 說只希望法官同袍能夠站起來扺抗干預。我在寫這篇之前, 再聽他去年在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Hong Kong的演說(約40分鐘連提問), 他被問到有關沒直選之下的司法獨立及法官對外來影響會不會退縮, 他的看法是 "A Judiciary can remain independent even in the absence of democracy..."(28 mins onward), "The mere fact that the judges are independent doesn't mean that all will be well...but just because the judges are independent doesn't mean that the legal system will deliver on all the things they should deliver..." 當被問到有沒有跡象顯示司法獨立的退損(receding and erosion), 包大人的答覆是, "In so far as the integrity of the judges are concerned, I see no such sign." 該演講的youtube 連結在此:



聯署最後一段講到2014年國務院頒佈的白皮書, 擔心香港法官成為政治傀儡, 有甚麼證據或跡象呢? 如果沒有, 又怎可以憑空、憑喜好提出指控, 如果憑印象, 起碼要參考自己搬出來的包致金法官的印象作後盾, 連包大人都對自己的同袍有信心而敢說沒有這種跡象, 另一個非常設法官Lord Neuberger在港大演說時也以第一身經驗說沒此跡象, 那這12枚大炮又依賴甚麼去立論?

可能有人說我是打手、是五毛, 連香港黨報都引用過我的看法, 立場必定可疑。若果是長期看我謬文的人, 極其量說我無料膚淺, 也不會說我是打手。知我者就知我敢愛敢恨敢罵敢得罪人敢鬧共產黨敢鬧民主派, 只有白痴才覺得我是五毛。這12位斤兩十足地位超然的國際律師是專業翹楚, 可是這封聯署可謂不知所謂, 被政治立場冲昏了頭腦, 失禮死人, 只有香港那些翹楚趨炎附和, 互相呼應唱一齣無法治、無司法獨立的政治戲吧!

2017年10月14日星期六

粗口爛舌

Legal Cheek本星期這報導真有趣: Potty-mouthed profession: Half of lawyers regularly swear at work, research finds,  值得隨這連結入去看下一些統計數字, 我不知香港有沒有同類調查, 如果沒有就好可惜了。Potty這字其中一個意思是指小童用作toilet training的痰盥, 據Merriam Webster字典的講法是1987年才初次出現potty-mouthed這用法, 香港則習慣用「粗口爛舌」來形容。

我認識的香港律師之中, 最粗口爛舌的是朱X, 朱大狀的名字與中共開國元老之一的大將同名。朱大狀已在多年前停止執業, 還有一次慘不忍睹的見報, 都是多年前的事。但他以前是出名粗口爛舌的, 尤其是罵自己客仔, 不是單字, 是連珠爆發的罵娘, 開着庭拎轉頭來罵在自己背後的客仔, within hearing of the court。OMG! 他真的黐了線。

政府高官中, 最爛口是已故的楊某某, 比三行佬還要爛得多, 聽聞他後來去了私營機構工作, 風格依然。法官就基本上不講粗口, 酒酣耳熟之下drop the f-bomb也甚少。教師罵粗使我印象深刻的並非林慧思, 雖然她那句WTF挑起社會撕裂, 我最深刻的是讀中學時那MIT畢業的數學老師, 衰衰哋我讀那間也算是名校, 上數學課老師每一堂都罵粗, 確匪夷所思。到了現在, 那些網台名嘴, 以粗口爛舌為樂, 毫無需要肆意罵粗, 聽了使人十分反胃。當然, 今時今日在大學裏, 不論男女生, 講粗口已不以為忤, as I was told。我非衛道之士, 若果語言發展要朝粗鄙方向, 我無話可說。無可否認, 以前的粗鄙話, 用得普及了, 被認受了, 會變成日常生活詞彙的一部份, 奈何! 語言是dynamic的,  不能以爾雅為榮, 但何必以粗鄙為樂。 

2017年10月13日星期五

思潮起伏

1仔今早在靜夜思潮一文留言:

標少, http://legalref.judiciary.hk/lrs/common/ju/ju_frame.jsp?DIS=111637&currpage=T
呢單思覺失調盜竊癖, 劇情豐富, 可能會令你冷淡之心, 興起一陣思潮起伏。

順便留意到的是, 被告曾於2007年盜竊罪被判14天監禁, 然而2015年的盜竊罪雖然相隔8年未至於加刑, 卻罕有地可得簽保守行為18個月。

1仔所講的是昨天司法機構上載了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對 劉雙影》案, 上訴人劉雙影對4宗盜竊案的刑期提出上訴。我昨天看了判辭, 第一反應就是kleptomaniac, 沒有特別感覺, 因為這類案件我愛莫能助, 她需要的是精神科醫生的治療, 我完全沒有能力幫這類人。這件上訴案反而勾起我對3個月前另一件案的回憶。一個擁有碩士學位的女教師寫來, 她在一個下午在7間店舖連環盜竊, 在第7間失手被擒而揭發之前6間所犯的案。她寫給我的唯一目的是想知有沒有機會申請撤銷控罪簽保守行為。答案很簡單, 我直接了當說了NO, 我當時建議她去看精神科, 起碼要向法庭顯示她正積極處理自己的問題, 或者有可能避過牢獄之災。她很聽話, 看完精神科還把藥的照片傳給我看, 一天寫十幾個電郵給我, 我見她這種情況就權充心理輔導員來, 盡量開解她, soothe her nerves。除了花時間, 其實也浪費時間, 因這種案我是最無能為力的, 可能只有精神科醫生才可以幫她。她又試過找私人律師, 律師告訴她不要用當值律師, 搵不到食的人才去做當值律師, 這律師又說會跟控方bargain, 試下講甩兩條。這些伎倆我沒有說穿, 我只是說告7條和告5條結果都是一樣, 其他我就不多講了。這女仕突然音訊全無, 我本着的宗旨是, 任何人突然不找我必有因由, 我不會發電郵詢問。兩個月前她又寫給我, 上了庭認了罪, 再次押後索取多種報告, 當然獲得保釋, 否則那有機會給我寫信。她寫給我是因為: I email you again because I am still restless, nervous and anxious. May I ask whether I have an allowance not to have a “conviction record” if I committed a crime due to my psychiatric problems? 我告訴她既然請了律師就聽律師的意見好了。我再沒有收到她的來信。她這類案就跟「劉雙影」的類同, pyschotic problem。

對這類案我不會泛起思潮, 使我最着緊的是我寫過《「偷」包減浪費》那類, 看着那幾個高中女生為了不浪費食物幾乎被控, 我也為她們捏一把汗, 我還跟其中一個上了一課R v Ghosh, 做了抗辯的準備,幸好最終警方沒有檢控她們。使我最不喜歡的是那些警誡供詞, 求助人用手機拍攝傳給我, 就算解像度高, 一般那些龍飛鳳舞的警察字體, 我都吃不消, 總要放大來看。今晚就看了六、七頁, 才能確認案情, 那是昨晚傳來的新案, 孕婦被指偷胸圍, 非一般的案情。涉及胸圍也不尷尬, 尷尬來自她敘述的因由, 也罷, 那是素不相識的好處。So far最尷尬的是鏢場非禮案, victim整個pathologist report掟過來, 我都不知如何是好, 太personal的東西, 我不想知。

在以前, 午夜乍醒也會回覆那類充滿焦灼期盼的求助電郵, 到了這一年半載, 我減慢了步伐, 不急人所急了。反正都是沒完沒了的查詢, 本星期幸好只有3宗, 不是一日5宗的日子了。思潮沒有起伏了。

2017年10月12日星期四

掟三文治案的永久終止聆訊申請

吳文遠掟三文治案申請永久終止聆訊, 這是明報即時新聞的報導: 擲三文治案 吳文遠申永久終止聆訊被拒 月底裁決 (20:23), 法官當然不批准, 申請本身可謂unmeritorious。未審視吳文遠的申請理據前, 先看法律程序。司法機構的Practice Direction-9.7, 列出永久終止聆訊申請的程序, 吳文遠的申請已不符有關要求。法庭對沒有律師的被告較為寬鬆, 不符程序也讓他作出申請, 然後才拒絕他。

從報導可見, 警方在發生掟三文治襲擊後, 替梁振英錄取口供, 但在檢控時卻不列他為證人, 也不肯應辯方要求傳召他作控方證人給辯方盤問。若我做主控, 我也會採用這策略。把他的供詞當unused materials交給辯方, 責任做盡, 無懈可擊。以證據價值而言, 辯方根本不應傳召梁振英, 以政治價值而言, 辯方也不應傳召他, 明知他已是過氣舊電池, 就算羞辱到他, 也無味道, 極其量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虛榮。吳文遠盤問梁振英這個辯方證人的後果就是這樣, 個官也不阻止吳文遠違反證據規則的做法。明知證人態度敵對, 還去傳召, 自己找死。到尾還要呱呱叫, 指責他不合作, 他不肯在未審之前接受辯方邀請會面錄口供, 我就沒見過有案例支持這種講法。何況梁振英的證言與口供一致, 有甚麼不公平可言? 傳召梁振英為辯方證人, 就是自掘墳墓, 與人無尤。餘下的問題只有一個: 就是吳文遠會不會被判即時入獄? 他根本就釘硬。

2017年10月11日星期三

靜夜思潮

兩個半月前一位女士寫給我求助, 她偷了一件衣服價值$200, 希望申請撤銷控罪簽保守行為, 她是持有某種牌照(我不詳細披露)揾食的, 一旦留下刑事案底, 是要向發牌當局申報的, 她擔心以後失去工作。這是千篇一律的小案,我只是例牌教她上庭時向當值律師提出要求, 第一次不成功就申請押後由律政司再考慮。她第一次上庭申請失敗, 案件押後一個月。期間她一直用當值律師, 跟律師開會後寫給我, 那是14天前:

由於今天我已去見了大律師(鬼佬)
和律師開會後,我已坦承自己的錯。
他們告知我會替我寫信到律政司,我帶了自己寫的悔過書,但他們說不需要。(鬼佬)律師告知一般盜竊罪,要申請簽保守行為機會不高⋯⋯
原因是這麼多人申請,為什麼别人不可以,以我可以簽保守行為?⋯⋯

對不起,我現在真的方串大亂,沒有其他人可以傾訴⋯⋯⋯


除此, 律師還問她有甚麼證明有定罪紀錄就不能續牌。長話短說, 她今天又寫來, 還要再押後一個月, 因為律政司還在考慮。坦白講, 我就充滿疑惑, 一件相當簡單的案, 成功機會也極大, 論理就沒有不成功的理由。如果這女士沒有覆述錯, 這老外大狀真的好打有限。當然, 我只能安慰這女士, 叫她耐心等待, 她說這兩三個月瘦了十多磅, 怕自己撐不下去。我只有一道板斧教她: 工作忘憂, 使自己忙碌就少機會胡思亂想了。

前些時有個剛大學畢業的女生也是因為店鋪盜竊寫給我, 她請了私人大狀, 主要問我收費貴不貴, 還把大狀寫給律政司的申請簽保信傳給我看, 我見到個名, 資深的大狀, 30年資歷, 只收兩萬, 我告訴她, 一點也不貴, 不過我沒有告訴她, 讓我寫我會用不一樣的寫法。也罷, 隔了個多星期, 她又寫來, 收到師爺通知, 律政司批准了, 再上庭律師要再收錢, 我說那當然, 但她可以不用請律師, 自己上庭, 不會有差錯的。她告訴我: 阿媽話畀埋今次, 破財擋災。Well, 我無言, 又是用父母的財來擋災。

今早收到另一個我年初幫過的女士的電郵, 她告訴我自從年初獲准簽保守行為, 現在已「真的重新做人了,再沒有一絲的不正當的慾念」, 把我視作恩人。我完全想不起是甚麼案, 我只是簡單兩句, 多謝她給我鼓勵, 我收得太多這類求助, 我變得冷淡了, 我也需要別人打氣。

上一篇其中一個留言講, 退休高級督察為了交通告票上庭抗辯, 所持理由相當荒謬: 英文街名沒有大寫, 違例選項以圓圈圈出而不是橫綫刪劃。這是相當無聊及無知的抗辯。首先, 告票本身並非defective, 填寫資料無誤。再者, 沒有繳交告票, 一直發展下去, 變成法庭傳票, 在法官席前開審的是法庭傳票(summons), 而非那張告票(fixed penalty ticket), 被告那無聊爭論已屬與案件無關。我也不明白, 這樣簡單的案, 裁判官也要押後4星期來裁決。

2017年10月9日星期一

暴動抗辯啟新章

在區域法院審理的旺角暴動案已差不多審結, 四個月前我曾經寫過一篇評論: 後發的自衛。到了今天, 「因警員開槍而自衛」這抗辯論調依然活現, 明報即時新聞有此報導:

警方去年農曆年初二協助驅趕小販,引發警民大衝突,涉案運輸工被控暴動罪案件續審。其代表律師向法庭申請,讓當晚向天開槍的交通警黃慶威出庭作供。辯方解釋因為警員非法開槍,影響了整個事件的性質,所以被告其後的行為屬自衛,但法官認為其證供與本案無相關性,拒絕讓該警員作供。

我還是不明白, 警員向天開了一槍示警, 跟本案所審理一小時之後才發生的暴亂有何關係。就算有關係, 譬如激怒(provoke)了在場人士, 使他們情緒亢奮, 也不是抗辯理由, 講成自衛, 更離題萬丈。另一方面, 這名被告(第7被告)上證人台作供, 說自己只是跟朋友在看熱鬧(食花生), 主控官盤問他時, 指出這種講法, 跟他在警員警誡下所作供辭不一致, 他又承認警誡供辭內容真確。我越看越糊塗, 這種自掘墳墓式的抗辯算是甚麼伎倆? 辯方還要試圖傳召開槍警員, 以建立警員非法開槍引致被告掟磚自衛的論據。嘩! 我大開眼界。即是要進一步確定被告有份暴亂而並非在看熱鬧。那就等同辯方也要指證第7被告在證人台作供時不盡不實了。是我看糊塗了理解錯誤嗎? I would be grateful if the learned readers could enlighten me? 

2017年10月8日星期日

書面認罪之二

1仔在書面認罪一文, 因應讀者提問提出討論, 為何行人違反交通條例沒有以告票(牛肉乾)來處理的程序, 這樣講是相對於以定額罰款告票處理的交通違例及垃圾蟲而言。久遠之前怎樣開始用告票來處理一般交通違例, 我沒有能力講, 因為那是比我入行之前更早的事。大家都知道, 如果有車輛在馬路上違例停泊, 司機又不在車上, 要檢控這車輛違例, 警察無可能站在路邊等待司機回來, 然後抄下個人資料向法庭申請傳票提出檢控, 又或者警察抄下車牌, 返回警署後向運輸署索取汽車登記資料, 然後才向法庭申請傳票。在那個還未電腦化的年代, 依賴很多人手及費時的程序, 效率非常之低, 況且違例者大部份都不會對違例提出爭論, 動輒要上庭處理, 也很不方便, 所以就發展了定額罰款的制度出來。

交通違例的定額罰款分為兩種, 告登記車主的是法例237章, 違例時車輛是不動的(non-moving offence), 俗稱死車, 例如違例泊車/阻街等, 引發的法律程序是collection of debt。而告司機的是法例240章, 車輛在動態之下違例(moving offence), 譬如超速/衝燈。當然, 規管的法例都來自374章及其規例。交通違例數量大, 發出定額罰款告票, 可以有效率地處理了絕大部份案件。然而, 在兩種情況下, 定額罰款告票會繼續發展下去的。把告票放在死車的水撥下, 並不確保登記車主一定收到, 譬如途人惡意拿走, 司機毀屍滅跡不想登記車主知道, 所以在14日內沒有繳付罰款的紀錄, 警方就會發出繳款通知書, 以確保登記車主知道被抄了牌, 繳款通知書另一目的就是讓違例者有抗辯的選擇, 提出抗辯就可以把繳款通知書底部撕出, 寄回中央交通檢控科, 中央交通檢控科就會向法庭申請傳票傳召被告(車主或司機)上庭答辯。這些程序都在237章及240章訂明。

垃圾蟲在SARS爆發之後, 才變成定額罰款的程序來處理。以前垃圾蟲是即時收傳票, 即時填上個人資料及上庭日期時間地點的。食環職員拿着A4尺寸的單簿, 發出一式三份過底的傳票, 一份送法庭, 一份交食環檢控科, 一份當面交給垃圾蟲。這種做法滋生了很多問題。當初要垃圾蟲上庭目的是要由法官去教訓他們, 又要刻意給他們上庭的麻煩, 所以就不列入可書面認罪的類別。可是, 人手填的傳票控制不到數量, 旺起來一個下午有600垃圾蟲上庭, 法庭要開流水席一樣來處理, 垃圾蟲也因為處理時間長而投訴。另外, 有的法官罰$200, 有的罰$600, 很不一致。一般法庭處理政府部門傳票, 在每一時段都設有限額, 但人手填寫的傳票卻不涉預先向法庭申請的程序, 湊巧某日食環人員特別勤力, 告票特別多, 法官及法庭會計部的工作量激增, 點錢也點到手軟。最後政府乘着SARS對社會衛生的衝擊, 乘機把垃圾蟲的定額罰款定為$600, 搞到上庭就算認罪也要雙重罰款加堂費, 垃圾蟲的定額罰款程序, 跟交通的一樣。

以數量及廣泛性而言, 交通及垃圾蟲違例, 以定額罰款程序來處理是效率的考慮, 對法庭和違例者都十分方便。那麼, 把它擴大到納入包括行人違例也發告票可以嗎? 那不是印多一種告票給巡邏警員執勤時帶出街使用那麼簡單, 這些告票發展成繳款通知書而至上庭的傳票, 都要訂立一套相應法例, 因為當中涉及缺席聆訊的程序(ex-parte hearing), 缺席聆訊以呈遞表格來舉證(譬如certificate of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of posting), 那是需要一定人手處理的。現在的交通告票, 由警方中央交通檢控科統一處理, 垃圾蟲就由食環署的檢控科負責。行人違例過馬路是歸環頭警署個別處理的, 數量很少, 除非警方執行某些針對行人非法過馬路的行動, 否則這類jaywalking並非常規檢控, 定罪紀錄也不會輸入中央交通檢控科的資料庫, 只會提出檢控的環頭才保存紀錄。我也相信現在這種可以書面認罪的方法相當方便, 沒有劃一罰法, 還可以寫求情理由, 又可以不寄回認罪書上庭認罪或抗辯。如果是定額罰款告票, 你根本連求情的機會也沒有, 一上庭就雙倍罰款加堂費。

裁判官條例附表三所列可以書面認罪處理的控罪, 其實也不一定以傳票提出檢控的, 譬如物件阻街, 也可以落案(charge)形式提出檢控, 即時帶返警署落案, 然後保釋上庭。那麼在那種情況下阻街以傳票檢控可選擇書面認罪呢? 那是食環自己定的, 並非一般在街上巡邏的小販管理隊執行的。這種違例, 也不應用定額罰款告票來檢控, 因為在人流旺、租金貴的地區, 會比環頭環尾同面積的阻街影響大, 罰法不應一樣。故此, 像行人非法過馬路之類的控罪, 暫時還未有必要以告票形式來提控, 對違例者完全沒有不利。郵遞失誤而致收不到傳票, 又會不會發拘捕令拉人呢? 大可放心, 因為會再由人上門派發, 有人收傳票, 再不出庭, 安排派票人(警員/執達主任)宣誓證明傳票派到人手上, 才發拘捕令。定額罰款告票演變出來的傳票, 缺席而發出拘捕令反而簡單得多, 不用上門派發, 呈遞文件證明寄出了, 就可以缺席定罪判罰, 發信通知繳款, 逾期不交就直接發出拘捕令。

我2002年已告別香港, 我希望我的記憶沒有錯, 而程序上也沒有變, 若有甚麼說錯了, 敬希指正。

2017年10月7日星期六

南嶺高地的花展

三幾年沒往南嶺高地(Southern Highlands)遊, 早兩天有朋友把鬱金香盛放的相傳給我看, 我就打算要去一趟。坎培拉每年都有花展(Floriade), 今年由9月16日展至10月15日, 由家開3小時車去, 3小時回來, 逗留賞花數小時, 即日來回, 不留宿可以省了旅店費。坎培拉花展的主題是鬱金香, 年年如是, 免費入場。如果嫌坎培拉遠, 在離家1小時45分鐘車程的Bowral, 也有鬱金香花展, 都是在每年9月在Corbett Gardens舉行的, 今年在9月24日展完了, 展覽時入場費每位$12, 展完了就免費入場。今天老伴和我去, 有朋友想找盲公竹, 一拍即合的結伴遊。去看這花展, 不要超過10月中, 否則花殘葉落剩疏籬, 就沒有可觀之處。由悉尼去, 第一站必訪Mittagong的訪客中心, 這訪客中心外也有花圃,  小型花姿招展, 屬餐前涼菜。

訪客中心外吐豔

Bowral近在咫尺,  離訪客中心只有15分鐘車程之遙。








Bowral是個遊客區, cafe林立, 到這裏一定不要錯過年年獲獎的餅店Gumnut Patisserie。2017年獎項有兩個冠軍, 8金18銀10銅。


小鎮風情, 古雅樸實, 古董店也別樹一格。


乘興而去盛歡而回。

(以前也寫過兩篇南嶺遊記: 南行漫記再作南嶺遊)

2017年10月6日星期五

書面認罪

前一篇(中秋夜讀)有讀者留言說, 被警察捉到沒有在15米範圍內設有行人天橋處過馬路, 他收到法庭傳票, 但他不打算抗辯, 選擇了書面認罪, 並把認罪書寄回, 卻不為法庭接納, 法官要召他上庭, 使他十分擔心, 所以寫來求救。這些東西我十分生疏了, 唯有按常理去問他, 究竟在認罪書求情一欄寫了甚麼。原來他寫了天橋口正維修檢查, 所以不能通行。這種求情寫法, 等同否認控罪, 大人當然不接納認罪, 要召他上庭澄清一下。這講法若為法庭接納, 可獲判無罪。可是, 那就要審訊了。第一次上庭正式聽取答辯, 不能即時審訊, 另擇日期來審。幸運的話在第二堂就可以審結, 但不擔保法官接納被告的講法而判他無罪。如果不幸的話, 第二堂因為預料不到的原因而審不到, 或者審不完, 而需要押後再審, 到頭來還被定罪, 那種代價就大了。如果沒有強烈抗辯的理由, 這種非刑事性質的案件, 書面認罪就少講多餘的求情話, 以免越搞越麻煩。

上庭抗辯有多麻煩? 我舉一個極端的實例。我在2012至2013年寫過5篇上庭的代價的文章, 皆因閱讀了一篇上訴判辭。那是一宗鐳射槍偵測超速案, 被告由原審至上訴, 共上了10次庭, 最後上訴駁回, 越罰越多。我當時強烈批評原審裁判官顢頇無能, 不必要地拖延審訊, 對被告嚴重不公平。我當時還算客氣, 並沒有開名來罵。

我想強調, 如果被檢控可以書面認罪的傳票, 沒有特別求情的理由需要提出, 那就不提也罷。若要提出, 也別講一些包含抗辯理據的說話, 否則法官會很尷尬, 到尾乾脆不接納你認罪而叫你上庭答辯。真的打算抗辯, 就不要把認罪書寄回去, 而是在傳票所列日期到庭答辯。像讀者那件案, 他到尾都不打算抗辯, 到頭來卻要請假上庭, 始終都是打算認罪, 上這次庭就上多餘了。像這類jaywalking案, 除非有特殊理由, 否則寫甚麼求情話判罰的分別不大, 所以省點氣。以前有個Senior Crown Counsel(當年CC還未改名為PP), 被警察捉到jaywalking, 書面認罪表露身分,長篇大論要求輕判, 到頭來判了慣常罰款還要鍥而不捨再三要求減罰款, 最終個官叫她不服就去上訴吧。當然, 她沒有去上訴, 否則就街知巷聞了。

2017年10月5日星期四

三文治惹的官非

看了今天明報報導, 才知道吳文遠在掟臭魚三文治案開審前, 曾經要求前行政長官梁振英錄取口供被拒, 而且, 在昨天審訊時曾經申請列梁振英為敵對證人被拒。一句講晒: 自己攞嚟衰。

吳文遠要用三文治掟梁振英, 卻誤中副車擊中保鏢, 保鏢成為受害者, 既然梁振英不是受害者, 控方就沒有像上一次掟水杯案一定要傳召他了。不傳召他, 吳文遠就缺乏羞辱梁振英的機會。這種機會千載難逢, 成功傳召的政治宣傳效果大, 論刑事案的證據價值, 吳文遠傳召梁振英等同自殺, 試問有誰會傳召一個你根本不知道會怎樣作供的證人,  而且這證人表面上是敵對的。吳文遠投訴梁振英拒絕會面讓他錄取口供, 這投訴應該怎樣看待呢?

明報的報導這樣講:

吳文遠遂稱,其代表律師曾至少3次約見梁振英會面,但梁只表示「有咩要講,庭上先講」,即使會面只需一小時也拒絕。吳聲稱,梁曾親自致電其律師,並於通話中稱會控告吳的一名義務律師;惟吳在庭上未有提及原因。吳續稱,梁亦曾在通話中向其律師表示「(吳文遠)為咗補選押後(本案),佢玩嘢」,又稱會「投訴所有人」。

雖然梁振英在立場上一定站在控方那一邊, 假設在本案發生後, 警方已為他錄取口供, 辯方同樣可以要求他錄口供, 法律原則可參考此案: Harmony Shipping Co SA v Saudi Europe Line Ltd [1979], 終審法院也曾經引用過:

23. A lawyer approaching a witness or potential witness who may be called by the other party in a court proceeding, be it civil or criminal, sometimes runs the risk of being accused of improperly influencing the witness and attempting to pervert the course of justice. Perverting the course of justice consists of “the doing of some act which has a tendency and is intended to pervert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R v Vreones [1891] 1 QB 360, Pollock B at 369. See also R v Rogerson 107 ALR 225; and R v Meissner [1994-95] 184 CLR 132.) Two matters often arise for consideration: the means employed and the intended purpose for such exercise. (See R v Kellett [1976] 1 QB 372.) Where an act (i.e. the means employed) by its nature has a manifest tendency to pervert the course of justice, the intention to commit the offence (i.e. the intended purpose) can readily be inferred; but where the tendency is not manifest, a specific intent to pervert the course of justice has to be proved (Brennan and Toohey JJ in Rogerson at 232.)

24. As Lord Denning MR said in Harmony Shipping Co SA v Saudi Europe Line Ltd [1979] 1 WLR 1380, 1384, “There is no property in a witness. The reason is because the court has a right to every man’s evidence. Its primary duty is to ascertain the truth.” There is no general prohibition against approaching a witness or potential witness “from getting the facts from him and from calling him to give evidence” (Lord Denning, at 1384). But the cardinal principle which must always be borne in mind before attempting to approach a witness or potential witness is that such an approach must not be for an unlawful purpose and unlawful means must not be employed. Improper or unlawful means include bribes, the use of force, improper pressure or threat. (See e.g. R v Kellett [1976] 1 QB 372, Connolly v Dale [1996] QB 120.) Such acts would have the tendency and effect of improperly influenc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nd this is so even if it is done for a lawful purpose. Seeking to persuade a witness to give false evidence, or to dissuade a witness from telling the truth would be an unlawful purpose.

(HKSAR and KEVIN EGAN FACC 3/2009)

與訟雙方對證人沒有擁有權, 在上庭前都有權要求會面錄取證供, 律師會也有通告這樣講。二十多年前就有警察幫辦打電話給我, 說辯方律師給他看律師會通告, 要求與受害人會面錄取口供, 問我怎麼辦。我說十分簡單, 告訴受害人, 律師有權提出要求, 那是符合法規的, 但受害人有權拒絕會面,  受害人可以留待上庭作供時才被盤問。梁振英就是採取這態度, 但換轉是我, 我就廢話少講, 不會像他那樣致電辯方律師。

當梁振英不肯錄口供時, 吳文遠根本不應傳召他為辯方證人, 傳召一個你預先不知會怎樣作供的證人是極愚蠢的事, 證人講對你不利的說話, 你根本就不能申請把他列作敵對證人, 除非證人預先錄取了口供, 上庭作供時嚴重偏離了原本口供的講法, 否則就沒有申請列作敵對證人的基礎。

如果吳文遠想仿效黃毓民盤問梁振英, 他就搞錯了。在掟杯案, 梁振英是受害人, 是控方傳召的證人, 黃毓民身為被告, 當然有權盤問他。在吳文遠案, 梁振英是辯方證人, 吳文遠根本不能盤問他。官大人看來是任由他去盤問, 無他, 到時咪釘到冚囉。吳文遠可能想, 反正都釘硬, 玩盡啲囉, 攞番啲彩, 日後講掌故, 起碼都可以吹噓一下, 如何如何羞辱過梁振英, 問到佢口啞啞。這種把法庭變作政治舞台的伎倆, 上大人有機會又要發聲, 去糾正這股歪風了。

2017年10月4日星期三

中秋夜讀

中秋夜, 只有兩老做節。本來皎潔明月, 雲賞衣裳, 披了薄紗, 撥開紗簾, 還有紗窗, 月更矇朧。這時節,  南洲迎春月。北半球的秋天如火, 香港暑氣未消, 烏雲蓋天, 下了水晶簾, 卻也不見玲瓏秋月。這時節, 當然不應搬出李白的《玉階怨》來。

兩人做節甚簡單, 鮑魚煲雞湯, 然後把鮑魚燜了, 老友送來燜冬菰, 我回贈鮑魚及雞湯。月餅嘛, 都是別人送的, 吃了一點點, 都送了出去。只留下一盒放在冰櫃裏的韓國月餅, 是韓國餐廳的老闆娘送的。樣子精緻, 還未打算把它幹掉。



終審法院方國珊案的判辭今天頒佈了, 我看了一半, 只記住這兩段:

59. Such considerations flow from the existence of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s relating to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right to privacy. Thus, BL 6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to protect the right of private ownership in accordance with law; and BL105 mandates such protection for the rights of individuals and legal persons to the acquisition and use, etc, of property. Particular protection is conferred on the “homes and other premises of Hong Kong residents”, BL 29 stating that they “shall be inviolable” and prohibiting arbitrary or unlawful intrusion. Similarly, BOR 14 prohibits “arbitrary or unlawful interference with [a person’s] privacy, family, home or correspondence”.

60. Consequently, where a limitation on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volves denial of access to private property, justification of the restriction as a measure necessary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others has to be given very substantial weight in the proportionality balance.


就跳了去看Press Summary, 實在太悶。

翻兩翻即時新聞報導吳文遠掟「臭魚三文治」案, 不明所以。吳文遠自辯作供, 炒了辯方大狀, 傳召前行政長官梁振英為辯方證人。擺到明是藉此羞辱梁振英, 自己傳召的證人, 竟然大肆盤問起來, 這算是那門的證據規則? 而且, 梁振英不用做敵對證人(hostile witness), 也只會作敵對證言。吳文遠就釘硬了。從先例看, 陳德章向財爺掟蛋, 入獄3周, 黃毓民向梁振英掟杯, 入獄兩周(還未聽上訴), 看來吳文遠未必逃得過鎯鐺入獄, 雖然the clang of the prison gates對他也沒有甚麼作用, 只會給他一個自詡為「政治犯」的機會。

另一邊廂, 盛傳廉政公署立案查何君堯。立案就會循法例第554章 《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第26(2)(a)來調查:

26. 發布關於候選人的虛假或具誤導性的陳述的非法行為
......
(2) 任何候選人 ——


(a) 為促使他或跟他有關聯的候選人當選;或

(b) 為阻礙另一名候選人或另一些候選人當選,

而發布關於他或跟他有關聯的候選人或關於該另一名候選人或該等其他候選人且屬虛假達關鍵程度或具誤導性達關鍵程度的事實陳述,即屬在選舉中作出非法行為。


毫無疑問, 「達關鍵程度」是其中一個爭論點。何君堯在案情事實上很難爭論, 他只能打mens rea。呢條友咁乞人憎, 佢都有今日囉。有人把1992年戴展華案來比較, 那屬錯誤類比, 因為戴展華當年假冒律師, 控罪是兩項法例第200章使用虛假文書罪(Uttering a Forged Document), 三項管有虛假文書罪(Possession of a Forged Document)及一項作出虛假法定聲明罪(Making a False Statutory Declaration)。

各位中秋節快樂, 飲勝, 我滴酒不沾, 以茶相奉。

2017年10月2日星期一

十一遊行

幾乎每一次集會遊行的人數計算的差異, 都惹起我不少疑惑。昨天非建制十一遊行, 警方說有4,300人, 主辦團體說40,000, 我印象中以前似乎未見差距這樣大, 毫無疑問涉及刻意的說謊。誰在說謊都有一定的目的, 政府一方把人數壓低了, 就可以宣傳那只是一小撮人在表達不滿, 大多數人並不認同。主辦團體作大, 就是為了虛張聲勢, 避免示威變示弱, 日後引述, 又可說有多少人出席云云。幾年前為了這種分歧, 學者應邀參與統計人數, 我記憶所及, 學者的計算結果跟警方較接近。無論那一方的虛假, 都會影響公信力。

昨日遊行的主調, 由過往攏統針對政府或矛頭指向行政長官, 改為針對袁國強, 要求他下台。前些時傳言他不打算連任, 打算返回私人執業, 現在只在挨義氣。這種級數的資深大律師, 不論進入司法機構做法官或做律政司司長或刑事檢控專員, 收入已不是主要考慮, 外面賺到的真銀與入政府相比, 又怎樣比得上, 尤其是高級法官, 是一條不歸路, 不能回頭再私人執業, 反而律政司司長或刑事檢控專員卻可以重操故業。故此, 針對袁國強的口號, 不見得有實際作用, 畢竟他的專業, 跟去職的吳克儉及馮煒光很不相同, 他們今生再難覓有年薪幾百萬的工作。就算袁國強是為了錢才接受任命, 時常面對政治指責, 在公眾地方也分分鐘被追擊, 那種壓力未必是金錢可以補償的。如果沒有一點使命感, 搵你去做。

遊行中用上一大堆口號:「政治犯」、「政治檢控」、「反威權」等空泛字眼, 可以營造參與者的情緒, 卻未能凝聚社會大多數人的共鳴。有趣的是, 在13子案, 代表其中一些被告的大狀, 竟然稱法庭判罰犯案是「權威暴力」, 大律師尚且如此, 怪不得法治時常要死, 正常獨立司法程序又說成三權合作了。針對袁國強因為說他對佔中、暴亂的人作出政治檢控, 申請覆核13+3的刑期是政治舉措, 不檢控何君堯的殺無赦論是偏頗決定。這些論調毫無邏輯可言, 如此類推, 就可以推論為13+3不違法就不會被檢控, 不去參與就不會惹上官非, 沒有訂立這些法例就沒有人會犯法了。我就不想糾纏。

真的要纏擾, 就應該先想一下, 13+3沒有為定罪上訴/或放棄上訴,  也很滿意原先判處的社會服務令刑罰, 既然質疑司法不獨立, 法官淪為政治打手, 幹嗎向終審法院申請上訴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