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星期五

公民抗命抗上腦

闖軍營4被告不認罪

【明報專訊】民間團體「香港人優先」4名成員上月底手持港英旗闖添馬艦解放軍駐港軍營,昨否認無許可證進入禁區罪,案件押後至下月底預審。他們離庭後稱反對興建軍用碼頭,並要求解放軍撤離香港。

3名男被告包括報稱無業的招顯聰(29歲)、張漢賢(40歲)、15歲陳姓學生,及女被告謝詠雯(29歲),均否認去年12月26日未獲許可證進入金鐘龍和道的中環軍營。

答辯高呼:專制殘暴

招上庭答辯時高呼「專制殘暴,中國殖民政府,政治打壓。我,香港居民招顯聰,無罪」,被主任裁判官錢禮制止,強調法庭並非發表政見之地。

眾被告除了陳,皆無律師代表。張指當值律師服務拒絕代表3人,裁判官稱當值律師有權酌情處理,他們散庭後再次接觸當值律師服務。

控方稱現有15名證人,包括6名解放軍。裁判官遂押後至下月27日預審,各被告准以現金500元擔保外出,不得接觸該6名軍人。招於散庭後重申藉行動表明反對建設軍用碼頭。


【案件編號:ESCC393/14】
(31/1/2014)

被告指當值律師服務拒絕代表他們,為免一般人誤會這是基於政治原因,我在此要作一些解釋。裁判法院的當值律師服務範圍相當廣闊,超過300項刑事罪行,但不包括初級偵訊、小販、交通及政府部門傳票(departmental summonses)。當值律師不代表這些被告,原因是他們面對的控罪並非訂定代表的範圍,而沒有其他原因。當然如果值得的話,偶然當值律師也會行使酌情權,代表服務範圍以外的被告。納入服務範圍內的被告,案件第一次提堂費用全免,無須入息審查,之後符合入息審查,只須繳付$460,便由頭代表到尾。

究竟應不應該行使酌情權代表被告呢?我看不到這種價值。這件案是政治性質的多於法律上的爭拗。純法律看,被告屬公民抗命抗上腦的抗辯,除了喊幾句狗屁不通的口號,我看不到抗辯的理由。我在再闖軍營一文粗淺的講了控方會怎樣舉證,剩下的只好看被告了。他們有權反對興建軍事碼頭,有權要求解放軍退出香港,有權叫打倒共產黨的口號,有權像啦啦隊搖旗吶喊翻跟斗,不過不能闖入禁區內這樣做。

擔保條件也確實荒謬,500元現金大概是警察給各被告保釋上庭的金额,繼續以這金額延續保釋是正常做法,叫被告不得接觸該6名軍人,不是有點怪誕嗎?如果被告認識證人,或者黑社會勒索案,法庭命令被告不得騷擾證人作保釋條件之一,我可以理解。本案命令被告不得接觸案中6名軍人,不覺得有點可笑嗎?真的有這必要定下這種毫無意義的擔保條件?何不也叫他們不要接觸拘捕他們的警察?被告有干擾這些解放軍的潛在可能性嗎?倒不如命令被告不准走近解放軍軍營若干米的範圍,那反而更有意義。


醉酒大小便

醉漢被抄牌對警大便
官指「肚痛忍唔到」非合理辯解


【明報專訊】滿身酒氣的男子發現有警員「抄牌」,遂連同友人上前將警員包圍,其間更當警員面前脫褲當街大便,事後拋下一句「我急屎」。男子在裁判法院洗脫非法大小便罪名,但被裁定醉酒時行為不檢罪成。他不服定罪上訴,早前被駁回,法官昨在判辭表示,若「肚痛忍唔到」可構成隨處便溺的合理辯解,任何人也能以此為由這樣做。

上訴人吳錦榮,早前在裁判法院經審訊後被裁定一項醉酒時在公眾地方行為不檢罪成,罰款500元。他原另被控一項無合法權限或解釋而在公眾地方大小便罪,惟原審裁判官認為不能排除吳有合理辯解,故判他無罪。

裁行為不檢 上訴被駁回

高院暫委法官潘兆童昨頒下判決理由,指上訴人在案發時無理挑釁及以粗言辱警員,更在馬路中心手舞足蹈,明顯屬行為不檢,駁回上訴。但潘官亦說,吳當日在包括女警面前便溺,行為無恥。對於原審裁判官認為吳「因肚痛忍唔到」而當街便溺可屬合理解釋,潘官「不以為然」,更指若然如此,任何隨處便溺的人均可以此為辯解,毋須面對檢控。

女警前便溺 官斥無恥應判囚

案發2012年12月13日凌晨約5時,3名警員在火炭文恆街處理違例泊車,當時滿身酒氣、腳步不穩的吳,與7名男子走出來包圍警員,吳以粗言問警員「邊個告我車?」警員先後兩次發出警告不果,吳更在路中心脫褲便溺,警員於是把他拘捕。

另外,醉酒時行為不檢罪最高罰款其實僅250元,惟上訴人沒有就刑罰上訴,故法官無權更改,但直言上訴人的行為嚴重,理應考慮監禁。

【案件編號:HCMA458/13】
(31/1/2014)

大年初一看到這則新聞真有點反胃,上訴判辭尚未上載,但從報導看,我也同意原審裁判官不應接納「肚痛忍唔到」作為街上大小便的合理解釋,解釋是不是合理要先看被告的講法是否可信,再考慮行為的合理性。

報導最後一段在法律上看法錯誤,這種錯誤我講過無數次。被告原本被控《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第4(3)條,無合法權限或解釋在公眾或無掩蔽的地方或其他不適當的地方大小便,法例上寫的刑罰為可處罰款$500或監禁3個月。原審裁判官把被告的控罪修改為下面這一條,即第28(2):

章:228 PDF標題:《簡易程序治罪條例》憲報編號:
條:28條文標題:醉酒版本日期:30/06/1997

(1) 任何人被發現在公眾地方醉酒,或在根據任何與酒牌有關的條例而領有牌照的處所內醉酒,均可處罰款$50
(2) 任何人醉酒時在公眾地方鬧事或行為不檢,可處罰款$250或監禁2

表面上看最高罰款為$250,原本的控罪的最高罰款為$500。如果打開例書看法例,就照單全收,便會犯錯也不知道。我近期寫這種錯誤的文章是醉酒鬧事錯誤法律小常識,該文也連結了同課題的其他文章。無論是公眾地方大小便或是醉酒,最高罰款應為$2000,很明顯原審裁判官誤解法例,高院暫委法官亦然,他席前的檢控官同樣犯錯。

這行為可恥的被告,就算不判囚,也應處罰$2000的最高罰款,另加訟費,上訴失敗再加訟費,濫用這些抗辯和上訴的權利,就要付出代價。



2014年1月30日星期四

解決奶粉荒

看了下面這新聞,香港及大陸就不會有奶粉荒了,不怕產生結石寶寶,全部都是結實寶寶。當然,只要大陸依様畫葫蘆,一切問題都可解決,唯一的問題是奶粉廠要倒閉。

UAE passes breastfeeding law


Questions of bottle or breast being best won't even come into the equation for new mothers in Abu Dhabi after a new law was passed requiring them to breastfeed their children until the age of two.

The Federal National Council's Health, Labour and Social Affairs Committee agreed to a clause in the Child Rights law which makes breastfeeding a "duty, not an option, for able mothers".

The breastfeeding clause was passed by the state's Federal National Council last week. It will be part of a new Child Rights Law, the country’s first comprehensive child protection and rights legislation, which is currently being debated, The National newspaper reported.

A member of the Social Affairs committee, Salem Al Ameri, called breastfeeding until two years of age a "right" as stated in the Quran.

While an impractical law to enforce, women will be punished for non-compliance with husbands able to sue their wives for not breastfeeding. Minister of Social Affairs, Mariam Al Roumi, is against the ruling, saying “This part of the law can be a burden,” she said. “If the law forced women to breastfeed, this could lead to new court cases.”

And while the law supports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it does not address the rights of the mother.

Spokesperson for the Australian Breastfeeding Association, Nicole Bridges, told Practical Parenting, "Mother's shouldn't be forced to breastfeed, rather they should be supported and encouraged to make the right choices for their family".

While it is difficult to speculate about other countries and cultures, Bridges thought it was unlikely to raise breastfeeding rates or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families. "You can't simply pass a law forcing mothers to breastfeed. The best way to get new mothers to breastfeed is through education and support".

She also expressed concerns about the possible negative impact on mothers who are not able to breastfeed, saying "Breastfeeding should be a choice, and it is not always the right choice for all families".

Bridges says such a move would never happen in Australia and the UAE is the first government she is aware of having passed such a law and so the results will be interesting to see.
(Yahoo!7 News 30.1.2014)

這種法例在香港一定無可能實施,只有黨權壓倒人權的祖國,才可以立這種法,它説有law便有law,為了社會未來主人翁的福祉,各位親愛的母親,盡點奶力吧!如果全國實施哺人奶運動,香港奶粉立即跌價,中港又少了一個矛盾,限奶令可即時撤銷,一箭數雕,何樂而不為?執行這法例,就交給城管去辦,誰敢抗命?當真實施這種法律,自然要先讓領導從奶粉廠退股,實施這種法例才有足夠的決心。

2014年1月29日星期三

新省一拳奪命的立法及終審法院聽審的一拳奪命上訴

One-punch assault laws: complication delays legislation

New ''one-punch'' laws are proving difficult to implement and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forced to delay the introduction of mandatory sentencing for serious assaults until the end of next month.

Many publicans still do not know whether theirs will be among venues in the Sydney CBD entertainment precinct subject to lockouts and 3am last drinks. The boundaries of the precinct have yet to be clearly identified.

Premier Barry O'Farrell said he would introduce, on Thursday, minimum mandatory sentences for assault causing death, as announced last week, but he would have to delay legislation covering serious assaults.
Advertisement

The proposed mandatory sentencing laws would apply to violence involving alcohol and drugs as part of a crackdown on one-punch assaults that have killed some victims and left others with serious brain damage.

''When we come back in the last week of February, in three weeks' time, we'll deal with the minimum mandatory sentences for serious violent assaults,'' Mr O'Farrell said.

Asked why there would be a delay, Mr O'Farrell said on Tuesday that ''some of these things are easy to introduce, others will take some time''.

''What I said last Tuesday is that Parliament would come back depending on how the drafting was going,'' he said.

''What we're determined to do is ensure that we put in place laws that are effective.''

NSW Bar Association president Phillip Boulten said the proposed legislation would be difficult to implement.

''It is clear the government is finding it difficult to translate this announcement of the Premier's into legislation and that is not surprising,'' he said.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the government to identify an appropriate way to identify whether someone is affected by alcohol or drugs at the time of the offence.''

Mr Boulten said drugs such as cannabis could remain in the body and be detected within a month of being taken. The question of how alcohol consumption would be measured and at what point a person would be deemed to be affected by alcohol, was also problematic.

Mr O'Farrell said section 10 bonds, which allow for the dismissal of charges against someone found guilty of an offence, would not be available to magistrates under the proposed one-punch laws.

He also rejected concerns that the legislation would 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 Aborigines.

''I don't believe that's the case,'' he said. ''I do know the legal profession is campaigning against it. I'm not surprised that there will be claims made. But this is a measured response to a very serious problem, not just in the Sydney CBD but across the state.''

According to the NSW Bar Association, Aboriginal offenders were grossly over-represented in jails when mandatory sentences were introduced in the Northern Territory and Western Australia.

It said the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had reported a 58.6 per cent increase in the indigenous incarceration rate between 2000 and 2010. The non-indigenous rate increased only slightly.

(29/1/2014 Sydney Morning Herald)

前些時我寫了幾篇反對新省為一拳奪命立法的文,對上一篇是一拳奪命引發的新猷,新省政府承認立法存著技術困難,要延後實施。新省大律師公會也對怎樣證明揮拳時受酒精或藥物影響置疑。湊巧香港終審法院昨日頒佈了一宗一拳奪命的上訴判辭,所不同的是終院講法律觀點,有關謀殺的意圖,跟新省的強制刑罰無關。

終院這件案是HKSAR and Ma Kwok Fai (馬國輝) FACC 1/2013,案情如下:

1. 2010年8月11日,答辯人、伍先生(受害人)及其朋友梁先生參與打鬥。答辯人用拳猛擊伍先生的鼻樑,令他跌倒地上,面朝向天。接着答辯人踢了伍先生數次,令伍先生肋骨斷裂。翌日,伍先生因頭部重創而死。換言之,伍先生之死是答辯人拳擊而非腳踢導致的。

2. 答辯人被控謀殺罪,辯稱其行爲出於自衛。審訊後,陪審團裁定答辯人謀殺罪名成立。原審法官在引導陪審團時指出,可基於答辯人拳擊繼而腳踢伍先生的行爲,而推斷答辯人有謀殺罪的必要意圖。上訴法庭裁定答辯人上訴得直,撤銷謀殺罪名,改判以非法行為為基礎的誤殺罪。上訴法庭裁定原審法官應提醒陪審團,答辯人對伍先生的踢擊並沒有導致他死亡,並引導陪審團考慮答辯人用拳猛擊伍先生時(該拳擊導致他死亡),有沒有意圖去造成嚴重身體創傷。上訴人尋求撤銷上訴法庭的裁決,並基於有關答辯人於襲擊死者時的精神狀況的新醫學證據,尋求以減責神志失常為基礎的誤殺罪來代替謀殺罪。
(取自判辭的中文版新聞摘要)

上訴庭不同意高院法官引導陪審團的講法,把謀殺定罪改判誤殺,理由是控方不能證實被告具備使死者嚴重受傷的意圖,終身監禁改判入院令(無限期扣押在小欖精神治療中心接受治療)。終院推翻上訴庭的看法,認為原審法官正確引導陪審團,應該把所有襲擊一起看來推斷被告的意圖,上訴庭則認為只由致命的襲擊來推斷。最後終院雖然推翻上訴庭的看法,但以被告減責神志失常(diminished responsibility)為理由判他誤殺,入小欖治療,而沒有恢復原本的謀殺罪。

香港除了謀殺會把刑期定為終身監禁,其他控罪都沒有固定的刑期,由法官考慮一切因素來量刑。新省如果實施這種強制刑期的法例,將來未必經得起法律挑戰的考驗。一拳奪命,有些可以推論到嚴重傷害他人的意圖,倒不如控以謀殺,乾浄利落。

法學生今早的留言給我一點鼓勵,在擅闖軍營不應保釋應被槍擊之二 他這様講:

你的講法跟BL Article 19(2) 一樣, "continuity of restrictions that existed before 1997".

今天上Basis Law堂講到jurisdiction, 記得你的blog 有提及, 上來引證.
獲益良多

我講些膚淺看法對讀法律的人有幫助,實屬巧合,僥倖沒有講錯,講錯的時候也請讀者告訴我,讓我也可以好好學習。



2014年1月28日星期二

向終審法院申請重開上訴

今天可以寫的題材都不少,終於不知寫那一個好,幾乎決定不寫。今早擘大眼就見到一位仁兄問問題的電郵,涉及影裙底的,本來不想答,最後罵了他可恥也答了幾句有關控罪的問題。另一單是補習教師向九歲小妹妹冩情信及非禮案,我幾乎想替小妹妹寫一封回信,但對這件事引起嘔吐感覺強烈,最後決定不開這玩笑。於是決定寫這一單。

終審法院今天頒布這判辭Brian Alfred Hall(FAMP3/2013),這位仁兄真本事,之前在一單打懲教署人員案的定罪騙到終審法院推翻了定罪,我也寫過幾篇評論,最後一篇是2013年3月7日寫的檢控官失職,罵了大律師張維新幾頓,今天的判辭他繼續給人罵,我不打秋風,也不講風涼話,他的失職也受到懲罰,不講他了。

這件案是律政司向終審法院申請重開上訴的案,因為被告騙取終院撤銷了定罪,終院不批准申請,維持受騙的結果。話雖如此,終院的理據合理,有興趣可隨連結登入去看,是很淺白的一篇,而且還附有中英文的新聞摘要版。向終院申請重開上訴案,這是第一宗,雖然不成功,已具日後同類舉措的參考價值。

2014年1月27日星期一

蘿蔔糕

過時過節我那篇青邊鮑的文點擊率特别高,到了新年又有朋友問我怎様做蘿蔔糕。我過去都答不到人,因為份量一向都只憑手感,很難具體告訴人,我煮食很少量度份量。很久以前寫過豆腐糕的做法,因為冷門,所以認真的量一下材料的份量,這一次寫蘿蔔糕的做法,也只好把電子磅拿出來。

蘿蔔糕的食譜多不勝數,誰的易做好吃都不惹爭論,口味並無一定凖則,所以各施各法,難分高下。可惜我一向對吃沒有研究,否則就專心寫吃的,不用浪費爭拗的時間。

言歸正傳。做蘿蔔糕一般會遇到兩個問題:粘米粉和蘿蔔的比例和蒸不熟。粘米粉和蘿蔔的比例存著一些變數,其一、個人對「實」和「削」的喜好不一,其二、蘿蔔的水份不穩定。蘿蔔和粘米粉的比例大概是4比1,如果喜歡「削」一點,就減一些粉,譬如用1公斤蘿蔔,用230克的粉,這蘿蔔是指刨好的重量。蘿蔔有些水份多,較老的水份少,水份少就要加點水進去,怎様加呢?稍後講。

蘿蔔糕的材料一般包括冬菰、蝦米、臘腸、臘肉。有些人喜歡加瑤柱,悉隨尊便。我只用冬菰、蝦米及臘腸,以免太肥膩,也不加瑤柱,以免雜味太多。舉例説我用一個焗餅易潔的器皿(21cm x 21cm)來做蒸糕盆,用料如下:

蘿蔔絲1000克
粘米粉230克
臘腸一條切片
冬菰幾隻切絲
一把蝦米

首先炒冬菰蝦米,加小量生油(一兩茶匙),稍為炒過把火收細放臘腸進去,臘腸變色出油就加一大湯匙蒜油進去(等一會解釋怎樣做蒜油),炒均勻之後加蘿蔔絲進去一起炒,把火校大,要把蘿蔔炒熟。當蘿蔔炒熟便會出水,蘿蔔幼嫩水份多就不用加水,水份少的蘿蔔要加水。份量就像下雨時的草地,看似沒有水浸,但踏落去會把鞋弄得濕透。炒熟蘿蔔是確保蘿蔔糕一定蒸得熟,而且也較香口。把炒好的材料倒回盛蘿蔔絲的器皿來加入粘米粉及調味,然後倒入蒸糕盆蒸30至40分鐘便可。

加水時不要把浸冬菰水倒入,一則會弄黑蘿蔔糕,再者一定要扔棄冬菰水,減少化學物質,我一向都把冬菰擠乾,倒了浸冬菰水。有些人喜歡把蝦米放在糕面,差不多蒸好放上蔥花,如果蒸好即吃,這賣相當然好,如果切片煎來吃就應把蝦米混入蘿蔔糕裏,蔥花我就不加。

去飲茶吃油菜,加在上面的是蒜油。蒜油做法是把蒜頭剝皮然後剁碎來炸,炸到金黃色,不要用絞拌機來絞蒜子,因為絞得太碎炸的時候易燶。我用的是圖中的工具來拍碎蒜子。加入蘿蔔糕的蒜油其實只要炸蒜不要油,炸了的蒜已吸取很多油。加入炸蒜就是我的秘方。





2014年1月26日星期日

港視覆核,特首出庭

回應港視覆核 梁:過去無特首出庭

【明報專訊】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就政府對免費電視發牌的決定提司法覆核的申請獲批,特首梁振英和行會早前表示已收到傳票。梁振英昨日被問會否出庭時,沒正面回應,只說會「根據過去一直以來的做法,根據機制來處理有關司法覆核的申請」。惟他同時表明﹕「過去一直以來都沒有行政長官、總督,或者行政局,或者行政會議的成員出庭作證。」

按機制處理申請

梁振英昨午離開福建廈門前會見傳媒,被問到港視司法覆核問題。梁強調,是次司法覆核非就「一個個人的決定」申請,而是就「一個機制的決定」而申請,但未有表明會否出庭作證。

梁振英昨日再被問及為何不出席渣打馬拉松開幕禮、有何工作要做,他均表示﹕「這個問題已答過,不答了。」對於有指梁振英向銀行提及要向媒體抽廣告,梁重申「絕無此事」,又反問「怎樣澄清一些我們未做過的事呢?」

梁振英表示,要把香港與福建的商貿關係提升至特殊級別,他說上個月廈深高速鐵路落成通車,惟香港乘搭高鐵去廈門,現仍需要經過深圳北機場,希望香港高鐵落成後,兩地能直接通車。

(26.1.2014)

梁振英表示過去沒有港督或行政長官出庭作證,這樣講是事實,但他們沒有出過庭就是慣例嗎?會否出庭不是梁振英可決定的,那是一個司法決定,由法官判斷。

回歸以來,董建華及曾蔭權分別以個人或特首身分成為多宗司法覆核或民事索償案的被告,這並非新奇的事。過往他們不曾上庭並非因為他們有特權,而是基於不同的原因,粗略講有以下幾種。

對於無理申請傳召特首作證,法官會審視理據作出決定,過往也有在申請的階段拒絕了。如果把特首列為被告,特首會委派律師要求法庭剔除申請,這種例子不少。

把特首會同行政會議成員(Chief Executive in Council)一起申請作司法覆核的被告一方過往例子也很多,他們都無需上庭,理由是法庭不批出司法覆核許可(leave),許可也不批,司法覆核的正審論據也不用考慮,被告一方就無需出庭。有些司法覆核申請只在名義上列出特首為被告,而無需傳召他上庭,所以沒有對他發出證人傳票。就算司法覆核特首的實質決定,也未必有需要傳召他本人出庭,因為會議紀錄,或者政府的信件或文件已足夠清晰,無需傳召證人已可作裁決。

梁振英及行政局成員不能自行決定上不上庭,不打算上庭就先要向法庭申請,由法官作決定。一直以來沒有行政長官或行政會議成員上庭,只是客觀事實,卻不是豁免的理由。











2014年1月24日星期五

擅闖軍營不應保釋應被槍擊之二

這一篇因應上一篇的留言而寫。

陳佐洱及親中人士都強調以前駐港英軍的軍營豎立大型警告牌,闖入軍營,可被槍擊。言下之意,即是再闖軍營會隨時遭到槍擊?上兩次闖入的人沒被槍擊實屬行運?以前殖民地年代英駐軍可以做的現在駐港部隊同樣可以做?

我不知現在駐港的軍營有沒有同類的警告牌,其實有沒有都不會影響槍擊的合法性,以免文字上的誤會,從另一角度講,是槍擊的不合法性。怎樣看待這警告的內容,一定要連結基本的法律概念來理解。豎立了警告牌不會使槍擊更隨意執行。有配槍的警察在街上巡邏,需要在身上掛上警告牌告訴市民他們有權拔出配槍進行射撃嗎?

正如S在上一篇講,要合符相稱的原則,亦即是使用的武力要在當時的情況下合理才行。怎樣叫合理其實不能用文字窮盡所有情況,合理是以一個合理的人的看法來衡量,再結合一些紀律性的指引。譬如警察在甚麼時候可以使用警棍、胡椒噴霧及配槍,都有一定的守則。如果有人走入軍營,停留在入口範圍,純粹在叫口號,沒有破壞軍事設施,沒有搶槍枝軍械,又沒對任何人做成威脅或生命危險,我看不到有槍擊的必要。真的發生人數眾多的闖營事件,軍營可以報警、關閘及增援,而不是立即槍擊。

年青讀者未必記得區沛權案(可隨連結登入去看),那是1976年轟動一時休班探員與人爭執而開槍的案,他被控謀殺,最後定了誤殺罪判監5年。如果發生在今天,標少是其中一個陪審員,肯定會判他謀殺。當年警權受很少限制,使用配槍的程序不能和今時相比,今時今日就算拔出配槍沒有開過也要作出調查,寫很多報告。故此,有沒有警告牌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香港合法使用槍械要求也很嚴格。

上一篇有朋友問香港法例是否適用於軍營內,這條問題相當複雜,我希望自己看法沒有錯。香港法例適用於軍營內,不過違例的時候,司法管轄權的應用要視乎誰人犯法。駐軍法説明權限,但沒有清晰講軍營內的法律應用問題,但第五章這樣講:

第五章 香港駐軍人員的司法管轄

第二十條 香港駐軍人員犯罪的案件由軍事司法機關管轄;但是,香港駐軍人員非執行職務的行為,侵犯香港居民、香港駐軍以外的其他人的人身權、財產權以及其他違反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律構成犯罪的案件,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以及有關的執法機關管轄。


軍事司法機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以及有關的執法機關對各自管轄的香港駐軍人員犯罪的案件,如果認為由對方管轄更為適宜,經雙方協商一致後,可以移交對方管轄。

軍事司法機關管轄的香港駐軍人員犯罪的案件中,涉及的被告人中的香港居民、香港駐軍人員以外的其他人,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審判。


非駐港軍人,譬如軍人家眷或者闖入軍營犯法的人,絕對受香港法例及法庭管轄,但駐港軍人執勤時和非執勤時違反香港法例卻有司法管轄上的分別。執行職務時犯法會面對軍事法庭審訊而並非由香港法院來審,非執行職務時違法行為發生在軍營內,司法管轄權也屬軍方,當然雙方商討過之後駐軍肯把犯法的軍人交給香港法院審訊當然最好,否則你也沒他辦法。譬如有人闖入軍營,守衛使用不合理武力開槍打死他,在當時的環境毫無必要使用武器,以香港法律上的看法會控以謀殺,但解放軍覺得司法管轄權屬軍方,而且認為是合法保衛軍營的合法殺人,不予檢控,你可怎様?這樣做合乎《駐軍法》和《基本法》,只不合民情。王大校及陳佐洱的講法萬一不只靠嚇,而是先下伏筆,真的找個激進闖軍營的人來祭旗,後果堪虞。那些做無聊無意義的事的人,不如去闖其他地方好過。

寫了這一篇我當然要修訂上一篇的講法,多謝讀者的問題擴闊了我思考的範圍。

註:要找這些在香港實施的全國性法律,可登入legislation.gov.hk 然後輸入Instrument A402(文件A402)便可找到,駐軍法是Instrument A403。

2014年1月23日星期四

擅闖軍營不應保釋應被槍擊

王新建大校:擅闖軍營不應保釋

【明報專訊】曾參與《駐軍法》起草工作的軍事管理研究所副所長王新建大校在前日的研討會中,質疑本港警方讓擅闖軍營者保釋的安排,認為按規定,若擅闖者有可能繼續犯罪的情下,是不能保釋的;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更提出港英年代,英國軍營有警告牌指闖入軍事禁區或遭槍擊。不過,港大法律學院高級講師張達明對本報稱,不應將內地做法套入香港,因為按《駐軍法》及《公安條例》,港人擅闖軍營應由香港執法,並要確保程序公平。

張達明:內地做法不應套港

該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的研討會,題目是「一國兩制」和《駐軍法》,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饒戈平稱目的是發出內地學者對衝擊駐港部隊事件的聲音,「衝擊軍營不能歸為言論自由」。

據《環球時報》報道,與會學者指香港「一國不足,兩制有餘」,不能只講《基本法》,也要多講《憲法》,其中《公安條例》第39條授權駐港部隊逮捕擅自闖入軍營者,但當天士兵只是驅離擅闖者並交給警方,其後這些人獲保釋。

王新建指這做法值得探討,因為「香港人優先」成員在網上揚言「此仇必千倍奉還」,有繼續犯罪意圖,不應獲保釋。他又指衝擊駐港部隊是政治上挑戰國家主權和中央政府,在法律上是刑事犯罪,必須嚴懲。

陳佐洱:港英軍營警告擅闖槍擊

陳佐洱稱港英軍營前都立一塊3米乘4米的大型警告牌,警告任何人如進入軍事禁區,會受警告甚至槍擊。

張達明回應本報查詢時說,根據《駐軍法》,港人闖入軍營歸警方處理,獲得保釋亦沒違反規定,而在一國兩制下,不應套入內地的執法思維。對於陳佐洱所指的槍擊警告,張達明稱《公安條例》允許駐港部隊對闖軍營者行使逮捕權,可採取所需武力,若對方拿武器,槍擊便屬適當武力,但如示威就不應受到槍擊。

(23.1.2014)

近日不宜寫文,看網球賽用了不少時間,可是看到這闖軍營的報導,又忍不住一面瞄著球賽,一面寫文。

王大校大概覺得要把闖軍營的人槍決才能洩憤。無論闖軍營的人怎樣無聊無意義,違反香港的法律,當然要以香港正常法律程序來處理。這控罪性質、闖營的方式及是否保釋,都應該以香港的法律制度來考慮。這是政治敏感的行為,回歸以來,首次提出檢控的案件,警方需要謹慎處理,尋求律政司法律意見。在這情況下,警方可以給被告保釋,獲取法律意見後才提出檢控,或者先落案,把被告帶上庭,然後申請押後尋求法律意見,無論採取那種方法,被告都應獲得保釋。這樣講自然要講法律。我在荒謬的保釋一文這様講過:

在香港而言,法律大原則上有關保釋權利,來自香港人權法案條例(Hong Kong Bill of Rights Ordinance Cap383  section 8 article 5(3)),具體法例是刑事訴訟程序條例第9D條(Criminal Procedure Ordinance Cap 221)。同一條例第9G條列出拒絕保釋的考慮理由,

(1) 法庭如覺得有實質理由相信(不論假若准予保釋會否根據第9D(2)條施加條件作規限)被控人會有下列行為,則無須准予被控人保釋─ 
        (a) 不按照法庭的指定歸押;或
        (b) 在保釋期間犯罪;或
        (c) 干擾證人或破壞或妨礙司法公正。
(2) 法庭於達致第(1)款所指的意見時,可顧及─ 
      (a) 指稱罪行的性質及嚴重性,以及一旦定罪時,相當可能處置被控人的方式; (b) 被控人的行為、態度及操守; (c) 被控人的背景、交往、工作、職業、家庭環境、社會聯繫及財務狀況; (d) 被控人的健康、身體和精神狀況及年齡; (e) 被控人以往任何獲准保釋的歷史; (f) 被控人的品格、經歷及以往定罪(如有的話); (g) 被控人犯被指稱罪行的證據的性質及分量; (h) 法庭覺得有關聯的任何其他事宜                        (S.9G Cap 221)

我寫過兩篇闖軍營的評論,控罪最高可處罰款5000元及判監兩年,性質而言,這不算十分嚴重的控罪。如果警方不給他們保釋,上到法庭也看不到拒絕的理由。這不是胡亂講就成理的,甚麽繼續犯罪的意圖,有人在網上留言「此仇要千倍奉還」,就可看成會繼續犯罪?別笑死人。這「仇」請問是甚麽?怎樣量化成千倍?怎樣奉還?都只不過是廢話,也可以來做文章的話,證明兩幫都是幼稚的人。

講到闖軍營可被槍擊,是另一笑話。闖軍營的人只揮舞英國旗及叫口號,怎可使用槍械對付他們?如果擊斃他們,軍營守衛會面對謀殺控罪,這種武力與面對威脅不相稱。何必講這些純唬嚇的廢話呢!

另外,王大校講闖軍營是刑事犯罪,必須嚴懲。還用他講,如果不是刑事犯罪,關警察屁事?無知當新知,有人不知嗎?講這些真沒意思。叫法庭嚴懲闖軍營的人就很離譜,王大校最多只可呼籲特區政府嚴肅處理,講嚴懲即是干預香港司法獨立。到其時法官真的嚴懲,就給人唯命是從的口實,從輕法落又使愛字頭亢奮,在該法官檔案加兩頁纸。這類廢話出於愛字頭的口,就不足為奇,因為他們愛到發燒,經常語無倫次。

也不應過份強調《公安條例》授權駐港部隊逮捕闖入軍營的權力,這只不過是為了他們的身份訂定清楚條文,説明逮捕的合法性,以免使人覺得駐港部隊在港有執法權。愛字頭的人同樣可以去軍營門口逮捕闖入去的人,行使的是101拘捕令,因為闖軍營的控罪屬可逮捕控罪,市民可行使逮捕權,所以應強調合法性而不是講授權。






2014年1月21日星期二

一拳奪命引發的新猷

Barry O'Farrell announces 'tough' laws to combat alcohol-fuelled violence

Pubs and clubs in Sydney’s CBD will be forced to lock out new customers from 1.30am and cease alcohol trading by 3am under a state government crackdown on alcohol- and drug-related violence.

Premier Barry O’Farrell has also announced bottle shops will have to close their doors at 10pm.

Venues will be subject to a risk-based licensing scheme whereby higher fees will be imposed on venues that trade later, are larger or are in high risk areas, as part of a reform package announced on Tuesday.
Advertisement

As foreshadowed, mandatory minimum sentences of eight years in jail will apply to fatal one-punch attacks involving alcohol and drugs.

But Mr O’Farrell also announced mandatory minimum sentences would be introduced for other drug- or alcohol-fuelled offences, including reckless wounding (three years), assaulting a police officer in the execution of duty (two years), affray (four years) and sexual assault (five years).

Police will be able to test for drugs and alcohol if they suspect someone has committed an alcohol- or drug-fuelled assault.

Parliament will be brought back early next week, probably on Wednesday, to introduce the legislation required to implement the package.

Mr O’Farrell said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opposition the new mandatory sentencing laws could be in place by February 1, and the rest of the package, including the lockouts and reduced trading hours, by the end of April.

He said the lockouts and 3am licensing restrictions would apply to venues within a new CBD entertainment precinct stretching from Kings Cross to Cockle Bay, The Rocks to Haymarket and Darlinghurst.

‘‘This is about trying to send a very clear message to the industry that yes, you can continue to trade after 3 o’clock, but drinks will cease at 3 o’clock," the Premier said.

Restaurants and small bars and ‘‘tourism accommodation facilities’’ are exempt, as are venues at Barangaroo, including James Packer’s planned six-star hotel and casino.

"This is not about penalising responsible drinkers," he said. "It is about attacking the irresponsible acts of those who allow themselves to be intoxicated, whether by drugs or alcohol."

Mr O'Farrell said he had "heard the community's call, their demand for action. And I'm confident that the package that cabinet approved yesterday will make the difference and start the change that the community seeks to have implemented".

Other measures in the package include:
  • Voluntary intoxication will be removed as a mitigating factor in sentencing;
  • Free buses leaving every 10 minutes from Kings Cross to the CBD on Friday and Saturday nights;
  • A freeze on liquor licences for new clubs and pubs (with small bars, restaurants and tourist accommodation exempted);
  • Increased on the spot fines for anti-social behaviour (eg, from $150 to $500 for offensive language and from $200 to $500 for offensive behaviour);
  • Increase from two years to 25 years' maximum sentence for the illegal supply and possession of steroids;
  • A ‘‘road safety-style’’ social media and advertising campaign targeted at alcohol fuelled violence;

Justin Hemmes, CEO of Merivale, which owns ivy and multiple other bars in Sydney, said he welcomed the policy announcement.

"Without doubt, these measures will create a safer environment for all," Mr Hemmes said.

Reaction is being sought from the NSW branch of the Australian Hotels Association and the Last Drinks coalition of emergency services workers.
(Sydney Morning Herald 21/1/2014)

這則新聞簡單講就是由於近年醉酒之後打人事件太多,有幾宗還是一拳把人打死的,搞到天怒人怨,於是有人提倡要把一拳把人打死的行為立例,最高可判15年。我以前寫過3篇一拳奪命的文,反對這種另定法例的做法。看到報導講新省政府真的要立法,把在酒精或藥物影響下把人打死的判刑訂為強制性至少判監8年。我滴酒不沾,我同情受害者及其家人,但我反對這種立法理念。醉酒奪命處以8年刑期表面上看罪有應得,技術問題卻一籮筐,當然還未看到條文怎樣寫,如果不是一拳,而是一腳或一棍,又算不算呢?又或者是幾拳又如何?假如雙方都飲酒,死者挑釁在先導致毆鬥弄出人命,被告要坐監最少8年而不考慮一切求情因素?Alcohol fuelled其實不易介定,如果被告只飲了少量酒,犯案時其實並無受酒精影響,又怎樣衡量是alcohol fuelled?歸根究底我覺得應該找一兩單有代表性的案件來上訴,要求上訴庭訂立判刑指引方為上策。

另一個問題是voluntary intoxication will be removed as a mitigating factor in sentencing。醉酒作為求情因素是普遍的講法,屬於沒有預謀,情緒失控的行為,在打人案是常見及被接受的求情考慮。我不知怎様可以用立法來移除這種因素,真的這樣做,理應由上訴庭作出判刑指引時提出,而並非立法干擾,否則三權分立界綫模糊。

限制售酒時間及鼓勵減少飲酒,才是正確的針對措施。這裏的飲酒文化根深蒂固,就像大陸人抽煙,不改變這種風氣,再訂立嚴刑峻法也枉然。




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

匿名的沮喪

上一篇登了出來又惹起這匿名的議論,我把留言貼了出來。


「在香港長大」的人如此不濟,待在澳洲好好哋,為什麼又要一路鬧,一路在香港賺港幣呢。博主為什麼不以愛女健康為先,力陳香港空氣污染,食水有重金屬,勸她儘快離開香港,因賺到錢都分分鐘冇命用。

如要「出去闖一下」,在他們心目中,應有大把地方優於香港吧。

可能是我一廂情願,香港其實是有大把年輕人,比你女兒和她男友有善心、有冒險精神和有禮貌。他們更不會潛意識以白人自居,以唔識寫中文自豪,看唔順眼啲「劣質香港年輕人」。

早點離開吧,香港是不配你女兒和她男友的優質澳洲華人的。

本來不打算回應這種留言,這種心智和低層次思考的人,不值一哂。

我又再寫豈不是自相矛盾?KKC在法律學生的電郵之三一文留言勸我寬宏。寬宏,何以介定呢?對甚麽事應寬,甚麽事緊,不能一概而論嗎?標少一向口舌爭鋒,寸土必爭,現在比以前寬宏了,所以寬宏又是相對性的,毫無凖則。倒不如讓我寫這一篇,來展示一下。

先講這匿名。以匿名來留言各有因由,大部份都是不想另開戶口以作留言之用,有些人就在文末加上自己的代號,以資識別。當然也有藏頭露尾,不敢具名的人。我一向都不主張讀者以真名示人,尤其涉入論爭可能會得罪人而惹來自身麻煩。

既然這匿名對標少這樣不滿,為何又不斷進來閱讀呢?我不懂心理學上這是甚麽情意結(complex),也相信包含自卑變自大等因素。對心理學而言,我絕對是layman,但容許我從這角度去分析一下本文所指的匿名的心智。第一,上癮。吸毒禍害無窮,眾所週知,一様有人吸毒而難以自拔。標少札記對這匿名是一種毒品,使這人上了癮?也不盡然,就引申到第二點,報仇。我在網上跟人結樑,一點也不希奇。給我強烈批評的個人和群體不少,有人伺機報仇反擊,我不會驚訝,以咀咒方式當然刺眼,也説明這人學藝不精,理不服人,唯有訴諸盲目。脫盲是需要學養的,標少自己也擺脫不掉,故深明此道。如果她咀咒別人能給她自卑心理一點慰藉,我也只好由她沾沾自喜,沉醉於藏頭露尾的孤芳自賞之中。自卑化作自大的人,總是有的。至於「露尾」,我多少也猜到這人的身份。她是在非禮脫罪指責我幫壞人的人,也是在回流香港一文批評我的同一個人,當然也是前些時的同一人。如果咀咒能奏效,標少就不會健在而且越來越年輕,連我女兒也咀咒,可見這匿名的沮喪情度,已近乎理智崩潰,否則又怎會講這種使人鄙視憎厭的話?

正如劍文兄在上一文留言所講,我都沒有少覷那些比我女兒更有愛心的香港年青才俊,越多這種人是社會之福,如果因為怪獸家長栽培出不知所謂的Y世代出來是一種現象,也無需像諱疾忌醫一樣帶上眼罩對之視若無睹。澳洲跟香港在空氣、食水及居住環境的質素比較,是可以用科學方法量度的,就算是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因由,我不是怪獸家長,我不會游説女兒做甚麼不做甚麽,起碼她不會像這匿名,有病不就醫,無病卻呻吟。這匿名自己沒有選擇的能力,就只好紅著眼,淚血染紅了面纸。

像匿名這種人,唉!人家用中文寫,就話人英文不好,人家中英文都好,你就話人言談不好,人家兩文三語都好,言談舉止都大方得體,你就只好咀咒人會行路仆倒。這是阿Q精神。真的要報前恥,就要努力用功學下思考,假以時日或者你還有機會,遇到對手樣樣都比你優勝,怎様也打不過,就認命喇,學下忘記。千萬不要搞到鬱結成疾,血壓飆升,腸胃潰瘍;也不要怒不可遏,砸爛手機電腦,否則就中正標少下懷。我也知道你會再來,捨不得我嘛。

好友思華在香港忙於播音,也寫電郵給我,説匿名這種人水平人格太低,叫我省點氣。KKC在法學生的電郵之三勸我回憶下年少時讀過的文章,可能我校錯時間,回憶以前在法庭上伶牙俐齒的時候來寫這一篇,已經很收斂了,希望匿名再留言的時候,有點進步,不要自以為是有為的香港人而不斷丟架。香港有為的人多的是,都在默默耕耘,而不是帶blinker來摸象。

匿名,你的人生太苦了,加點糖吧!


2014年1月19日星期日

視野

大女兒的男友也在投資銀行工作,兩人差不多同時間由悉尼回香港工作,很多人都會問這問題,在悉尼做得不錯,為何要離職而去。我相信主要是女兒的主意,趁年輕、無負擔要出去闖一下。我不捨得女兒,但大力支持她擴闊視野的看法。那是兩年前的事。

他們一起遇到這拾紙皮的老婆婆,驅使我寫了感觸淌淚一文。女兒早幾天跟舊同學去外遊,臨走把紅色的衫裙放入洗衣機,昨日男友洗完衣服,發覺5件恤衫都給紅裙染了色,使他沮喪。沮喪主要是因此浪費了幾件恤衫,也使他反思這拾紙皮婆婆的故事,在臉書寫了一番感想,我貼了在下面。

他們兩人在一起,我十分安慰,我對他們也頗滿意。在香港長大而在投資銀行工作的人,有幾多肯自己把扔棄的傢具拿去垃圾收集站去棄掉,他們還被人誤以為是拾荒者而敬而遠之。香港每年去外遊的人多不勝數,有幾多人有機會真正體會別國的風土人情而擴闊視野呢?

大女兒上星期告訴我,最近公司請人,她與一個曾經在兩間銀行做過intern的男孩面試,女兒説這男孩連握手這基本禮貌也不懂,她幾乎要把他從椅子扯起來。可能他的父母和大學都沒有教他待人接物的禮儀,但他自己不用去學嗎?



2 dollars

January 18, 2014 at 11:21pm
A wise little lady once said to us, "2 dollars can go a long way."

This 2 dollars wasn't in Australia where 2 bucks can still buy you a very cheap coffee.
This was in HK, where 2HKD won't even get you a ride on the tram.

This comment wasn't made by anyone related to me, this comment came from a little old lady who collects cardboard close to where we live, and was imparted onto us when we gave some unwanted cardboard to her, which she then dragged to the collect station and came back telling us she got 2 dollars for it, and how "2 dollars can buy heaps of stuff."

Having caused a personal mishap of ruining a weeks worth of work shirts this morning, I decided to take a long walk to clear my mind and also go buy some replacement shirts.

Living in Sheung Wan, there are many options to get to causeway bay, with the cheapest being walking, then tram, then maybe mtr and bus, and finally cab. I dislike unfamiliar crowds so the best (and least chosen) method which was to walk my way to Causeway, taking it slowly and observing my surroundings, the trip to and back took a total of 2.5hrs.

In that 2.5hrs, I had time to think about the 2 dollars comment some more and realise that earning the 2 dollars is really not as easy as we think. A bus trip to Causeway and back would require the little old lady to drag cardboard boxes to and back almost 10 times, to grab a cab to and back will require almost 30 times...

Christine and I recently discussed how many times the lady would have to drag cardboard before she makes an hour of what we make collectively, and depressingly, it was hundreds upon hundreds of times, and honestly, it is not fair. Some may say that the old lady may not really be poor and is doing it to kill time, but what if she is actually needy, in what universe is it fair for a little old lady who was kind enough to help us tie up the rubbish we had left over before we drop it off at the depot to have to collect cardboard on the street day and night just to make a living.

For people who know me well, I hate and depise buying clothes, I see them as a chore and most often than not, I'd wear clothes till they are in tatters or I'm forced to throw them away, I am also someone who apart from work clothes and running clothes, where quality comes first, I do not care the slightest for brands. So my frustration of my mishap this morning was frustrating because I had wasted so many thousands of times worth of cardboard dragging on something that I despise so much about. 

Sadly, too many in our society do not give the slightest damn about spending 10 times cardboard dragging on a short cab ride when walking will suffice. Most are too focussed on taking selfies showing off their most recent outings or purchases to our friends, it is so severe that now there is a psychological disease called social media depression where people are depressed when they cannot keep up with their friends.

Now there is definitely nothing wrong with enjoying our spoils, because hopefully, most of us at least worked hard for our money and obviously deserves to spend it, but my view lies in the view that we should draw the line on what is sufficient and also having some perspective on what is happening people who are less fortunate than us.

Most likely, I am going to get negative feedback for my views, but most recently, new policies offering help for families close to the poverty line and the elderly were introduced, the policies was not what I am upset with, it was the feedback from some middle class families that made me think: "can we really be so selfish?"

Not being a fan of CY, or the HK government in any way, during a panel, a middle class salaryman called through saying that their family is earning 30k a month, and had to pay for mortgage, domestic help, schooling, and there is just not much left, and what policy is there to help them out.

It is undeniable that income gap in Hong Kong is ridiculously unfair, with median family income of about 25k, having 30k puts you at middle class and given the cost of property and schooling, there really isn't much left, honesty, many people have it tough; but please take a moment to take things into perspective.

The complaint was about how the new policy does not help these families to have much "left"...what this caller failed to consider is that the policy was introduced to help people who are living on a deficit, who don't have the luxury of having things "left" every month; these people do not have domestic help, chances are, they may not even earn as much as your help earns, and your help gets a place to live for free.

To me, people who are living in poverty, the homeless and displaced elderly takes precedent ahead of the middle class any day, not because I am being insensitive about the working middle class, but because the assistance will be given to people with life and death reasons, not how much "left." In a perfect world, assistance should be given to the lower middle class as well, but not before another family's need for survival.

It is also undeniable that there are people who abuse the system, there will always be people who abuse welfare, whether you're the needy or the middle class, there will always be people who work less than they should to abuse the system, but overall, freeloaders are always going to be the minority compared to the truly needy.

Given the option, would these "middle class" workers voluntarily swap spots with the people the policy is helping just to get the assistance? If the answer is no, then there are people much more in need than you.

Sadly, we have slowly grown into a society where people are so focussed on themselves, most look down on people based on the way they dress, which was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given the day we were pushing the cart full of old furniture to the rubbish depot, a lady with her husband walked past and made the comment "look at him, collecting rubbish with his partner, don't get too close" I don't blame her for thinking I was a rubbish collector, because honestly, I dress very poorly outside of work, but what is truly wrong with rubbish collection, at least they keep streets that slightly cleaner.

I cannot change the way people act and I don't intend to, it is merely a sharing of observation, and next time you decide that 20hkd or 3 dollars AUD is nothing, remind yourself that it takes a little old lady 10 cardboard drags before she earns that much; even if you don't have to do it, someone out there is doing it.

2014年1月18日星期六

法律學生的電郵之三

寫完第二篇,女法學生繼續跟我通訊,我知道她牽涉在審裁處的案件,所以問她因由,我沒有對那案進一步評論,我已表示有關莊豐源案可討論的地方已講完了,叫她不再通訊。下面是我收到最新的電郵,可能學山中講一早破口大罵,這通訊就不會發展下去。

只是盡量為一個本地孕婦網上組織提供少少意見。涉及當事人病歷和懷孕,不能透露太多案情。

無論莊豐源案有無機會重審都好,港媽的訴求還是可以有機會得到。

法律對婦孺保障的態度,從勞工法例看得出。

當初申請法援,她們明白莊豐源案已定,難以推翻,因此只求醫療服務得到法律保障,如同懷孕僱員所得的職位保障,作為一種保償。

個人認為,若然只是單純是以上訴求,涉及人道,是有機會令法庭接納。

後來才有人發現利益衝突問題,網上瘋傳,賣了報紙頭版。

困難,就在這時候開始了。申請人開始對法庭不信任,認為雙非一開始就不應存在,要死咬這一點,不願意重回爭取醫療保障的軌道。

你為何斷章取義?不把所有內容寫出來?對法治有信念是好,但凡事也不能邀進,否則便是迷信。所謂法官,是人,不是神,會犯錯是正常的,沒甚麼值得氣憤。

你那套承受判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對一個流產,和日夜期盼的骨肉相見於血淋淋馬桶的媽媽來說,只是天堂吹來的風涼話而已。做律師,要真誠地站於clients 的利益立場,亦要體諒他們的感受,要說服他們先要令他們願意信任自己,而建立信任,則要將心比己,不是要一套曲高傲寡,不可一世的專業模樣。再者,甚麼負面影響也好,如要一群孕婦冒風險去承擔的話,是說不過的,違反法律對孕婦的人道精神。

所以我想把案拉回醫療保障。至於莊豐源案,我會叫她們另外分開入稟。當然,她們要堅持自己一套,我也無辦法。

你們好好自我陶醉吧。英國的法律,是由英國人的文化和價值觀撐起,失去了這種支撐,那麼所謂的英國法則只是一種制度。至於英國人的文化和教育水平比中國人高多少,大家心裡有數。香港人絕大多數人是沒有這種水平,民智不足以撐起,隨著雙非和單程證的人口清洗加上在共產黨下,香港法治若果能不差過新加坡已經可以還神。

你看其它行使普通法的前殖民地,脫離英國人後,所謂的普通法法治精神,還剩多少?

至於政客無恥,更不用多說。

我不是不認同你,只是香港如今的現實環境已不容我們樂觀,也不容我們改變。

搵夠,就好移民了。


我為何要貼這篇電郵出來呢?就是為了她説我斷章取義,我當然不想把所有電郵貼出來,一則是私人徵詢意見的信,再者我也嫌瑣碎。我不破口大罵,也可以不回覆電郵,不寫上面兩篇,專心看澳洲網球公開賽,不致於給人指責揾夠了,移了民就講風涼話。我寫這些文有錢賺嗎?有任何個人利益嗎?我陶醉?當然,悠悠自醉,我與讀者分享自己膚淺看法,昨天點擊過千人次,還不包括某地產網頁的轉載。我陶醉得有理!

我明白這女同學在罵我,我不介意,我要再申明,讓這女同學學習一下。我敬佩這女同學助人之心,不過,助人也要懂得怎樣去助,不會變成害人。

我自始至終只評論莊豐源案能否推翻,不論是網上瘋傳,上了報章頭條與否,受過法律訓練,就最不應該同瘋。就算你幫助的人境況很值得同情,使你同聲一哭,如果你要提供專業看法,就不可以盲目感性地罔顧事實,而要說出務實的專業見解。將正確的法律看法告訴你的client就不真誠嗎?別班門弄斧講煽情話,第一種真誠是先學好專業知識,而不是拿面紙拭淚。

再講莊豐源案,法理講了不少,現在講實際程序。莊豐源與訟雙方一方是莊豐源的家人,另一方是香港政府,不管你是孕婦抑或其他甚麽人,你具備那種身份提出訴訟嗎(party to the proceeding)?假設你具身份提出訴訟,莊豐源案在2001年7月20日裁決,可以提出甚麽逾時上訴理由(appeal out of time)?

我可能會用諷刺口吻寫blog,但我不講煽情話,我無償地教這女同學做律師的思考方法,希望她將來誠心侍奉公義,報答社會的栽培,不要隨瘋起舞,要再寫就在這裏留言,不要再寫信給我。




2014年1月17日星期五

法律學生的電郵之二

續寫上一篇。

這女法學生和我通了28篇電郵,她解釋了要求推翻莊豐源案的原因,我看了寫這篇還她一點公道,繼而再談推翻終審法院判決的可能性。下面是她其中兩則電郵:

我無任何政治背景,我們只是一群受害的本地婦孺。
我們不親英,也不親大陸,我們是一班辛苦納稅的香港人。
法治,我們不否認,但法律的其中一個功用是維持社會治安和秩序。
普羅大衆作為受害人,並無任何義務去用專業法律角度去審視案件。
李志喜要繼續代表的話,李國能大可避席。


我知理據有幾弱。

法律上,莊豐源案未必不公正至無法開審,但對一班沒有法律專業的受害婦孺和普羅大衆的角度和水平來看,不公正的表面觀感則十分強烈。而法官有責任令自己所審的一場審訊的具合理的公正觀感。這一點,法院的確有不足。


醫療保障比職位和收入更有必要和急切性,同此項福利並非只孕婦對重要,對胎兒的健康和性命也是必須的,因此不單床位要有保證,我們認為產檢和產後的必要檢查也要有保證。


我們現在對法庭的訴求是,我們希望孕婦的醫療保障得到法律的保護,其程度不應亞於勞工法例對孕婦於職場的保護。

孕婦不一定需要工作,只要她的家庭有足夠的收入或有一定的積蓄就可以不用擔心,但沒有床位(或只得帆布床有走廊,洗手間門口)、充足和合理輪候時間的產檢服務,卻會令她們身心受壓和感焦慮,有礙胎兒健康。

我認為呢個訴求可行。


如果這同學開始的時候把上面所講的目的清楚說明,而不是抄襲了坊間一些攻擊法庭裁決另有圖謀的講法,我上一篇的措辭就會很不同了。這同學也應該乘機學下律師的advocacy。應該用上面這兩篇打頭陣,然後才用疑問口吻提出堂兄妹關係及利益衝突的可能性,講得tactful, 就不會進退失據。指責法官違反行為指引,起碼要看下該指引,找出有可能違反的地方才做文章。也應看兩眼判辭,找出法官的組合,不致於講錯其他3個是非常任法官。這種事實都犯錯,論據必然削弱,被人攻擊也無還擊之力。

言歸正傳。法官作出裁決的時候,當然會考慮對社會的影響,但那不是第一元素,法理一定居先。2001年判決莊豐源案的時候,當時法庭並沒有面對10年之後那雙非問題,任憑法官思考縝密,也不及無孔不入鑽空子的人,所以不能倒果為因,藉此找理由去推翻終院的裁決,裏面也因為增加了自由行人數而把問題惡化。

要推翻終極法院的判決談何容易,改變法律上的看法需要頗長的時間,也不會因為原先的判例做成對社會的影響就推翻,畢竟法官不是婦產科醫生,也不是賣奶粉或開辦幼稚園的人,有不少社會問題要靠政府立法或行政措施來解決,那不是法官的司法功能。如果法官的思想和看法跟政府同一口徑,我們對司法獨立不會置疑嗎?如果你跟政府訴訟,你還有信心法官會公正不阿嗎?

終極上訴,考慮過程嚴謹,要找理由推翻某些經歷數十載不變的法律觀點,不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就行,否則終院的判例豈不是很兒戲。莊豐源案判決頒布之後,被高院或以上的法院在50幾件案引用過 ,重申以普通法精神來解釋《基本法》的立法原意,可見該案在法理依據上的重要性,請問怎樣推翻?

為了法治,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可能會受到影響,警察也覺得權力受阻,對打擊罪案遇到掣肘,不能把罪犯繩之以法。為了法治的保障,我們要忍受裁決的負面影響及對社會及經濟的某些打擊。給你選擇,你也不想要大陸的人治。給梁愛詩、譚慧珠及梁美芬這類紅得發紫的人選擇,你以為她們會愛國及烏,愛大陸的人治那一套嗎?她們是吃在嘴裏看著鍋裏,享受法治又覬覦人治而已。

以後都不要用歪理來包裝成正道,社會對法學生有多一點期望也不為過吧?











2014年1月16日星期四

法律學生的電郵

一位聲稱是法律系女學生的讀者發電郵給我,問我有關推翻莊豐源案的可能性。下面是其中一則電郵。(莊豐源案使雙非嬰有居港權,雙非即父母都非港人。)

莊豐源案主審法官為李國能,莊豐源代表律師為李志喜,堂兄妹關係而又完全未申報,公衆和辯方不知情,呢種關係為灰色地帶,但的確有強烈利益衝突觀感。而家族中有人為私院董事,13年間大賺雙非錢,該私院另一董事高調反零雙非,認為會大幅減少私院收入。

以上關係,三位非常任法官未必知情。

違反公義程序和法官行為守則,夠要求重審未?


持這種看法很明顯是社會裏強烈不滿終審法院裁決的人,尤其是親大陸的,覺得法官不闇國情,不懂《基本法》,所以要找看似合理的理據出來攻擊。

李國能和李志喜的堂兄妹關係是事實,正常情況下盡量要避嫌,以免授人以柄。但這件案要先看背景,首先,李志喜是人權、居港權案的專家,她也有代表其他非中國藉人仕提出居港權的訴訟。莊豐源案由高等法院開始(Frank Stock主審),上到上訴庭(Mayo, Leong and Rogers主審),最後到了終審法院(CJ Li, Bokhary, Chan, Ribeiro and Mason)都由資深大律師李志喜代表,沒有中途撤換律師的理由。況且,一開始有誰預料一定會上終審法院,而李國能和李志喜一定會碰頭呢?而且這不是單一法官聽審的案,而是5位地位崇高的法官,4位是常任法官,只有一位非常任,而非常任法官Sir Athony Mason是前澳洲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經常聽審終院案件,主判辭也寫了不少。如果法律界人士對李國能和李志喜的關係會不知情,那他們就應該轉到别的界别去。這種理據一定不可能是法律界中人提出來的,口吻似愛字頭的妖人較多。電郵講「公衆和辯方不知情」,公眾不知情可以理解,甚麽叫辯方,這裏是指與訟的另一方,即香港政府,他們不是乳臭未乾的吃屎娃娃,怎會不知。(吃屎娃娃並不吃屎,吃和屎都是動詞。)

至於李國能家族中人涉及私院利益,雙非嬰可獲居留權的講法,不會使人噴飯嗎?在莊豐源案裁決當時(20/7/2001),不如合資炒樓或者買舊樓改作經營劏房,利潤更可觀。當日怎會預測到雙非日後發展的情況?實在太厲害了。不如看看劉伯溫的燒餅歌有沒有六合彩號碼的預言,我都想知。

就這種憑空揣測,就可以説成違反公義原則(breach of natural justice)?我不懂答,因為我看到口號而看不到理據。至於違反法官行為指引(Guide to Judicial Conduct),這個比較具體,我指行為指引具體,起碼白紙黑字,我看過幾次。不如考下提出這種講法的人,這指引在那裏可找到?我想知這98段的指引,聽審莊豐源案的法官個人或集體違反了那一段?我見得到這方面的考慮是指引中各種關係這標題下的57至61段。李國能和李志喜不屬指引裏所指的至親關係。

網上隨時都看到精闢見解,不用思考這些見解更鞭辟入裏。這種法律問題不應寫給我,應該寫給巫師或「毛婆」,由他們施法好了。



















2014年1月14日星期二

2014年法律年開啓典禮演辭

昨日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的2014年法律年開啓典禮演辭,並沒有特別啓示,他再三強調司法獨立、司法程序透明及法治要靠優質的各級法院法官來鞏固。他花了不少篇幅來講法官的任命的四項準則:法律知識、為官性情、言行操守及案件管理能力(knowledge of the law, judicial temperament, propriety of conduct and case management)。跟去年不一樣,他今年沒有特别回應社會對法庭裁決的爭議。

反而是律政司長袁國強對辱罵式的批評法院裁決有所回應,主要是針對早前愛字頭那班小丑的言論,而並非最近終院對新移民到港未滿7年可領綜援而引發社會對法官的批評。袁司長演辭一開始就講司法獨立,再三强調辱罵式批評法官會削弱公眾對司法信心,那並非法官個人榮辱的問題,其中一段這樣講:

Amidst the usually healthy discussion of judicial decisions and judges we had during the past year, one sign of concern is the emergence of abusive attacks. Some have even indicated that they would compile a list of judges whom they considered politically biased and would request their removal. However well-intended their subjective motives might be, such conduct should not be encouraged. As pointed out by the then Chief Justice Andrew Li in his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Opening of the Legal Year in January 2000, when the courts come under unwarranted attack, it is the constitution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o explain and defen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judicial independence.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would have no hesitation to take such steps as may be necessary to defend judicial independence.
袁司長這段説話,不就是跟標少在愛字頭炒法官魷魚一文批評這班愛字頭的狐羣狗黨的言行一樣嗎?可惜袁司長只留在空口講的階段,而沒有履行憲法上的責任,對愛字頭這夥小丑提出檢控。我拭目以待,看律政司怎樣毫不猶豫採取行動去捍衛司法獨立。





2014年1月13日星期一

判辭的版權

在上一篇文轉載拙文的留言,引起判辭版權的討論,有讀者對我作溫馨提示,指我把全篇判辭貼在blog中,有侵犯版權之嫌。多謝這匿名讀者之餘,也要多謝其他發表意見的讀者。大家發表了不同看法,也引用了法例第528章《版權條例》來解釋,我還是心有不甘,花了一些時間來看司法機構網頁及近年司法機構的年報,也未能找到直接了當的答案。當然今天湊巧是澳洲網球公開賽開鑼,香港又適逢法律年開幕,又要等子夜司法機構的新聞稿,看下大馬爺今年講的課題,有甚麽啓示,真的忙得不可開交。

心有不甘,自然要鍥而不捨,我想起除了司法機構網頁可以看到判辭之外,另一個是Hong Kong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www.hklii.hk)。我看英國、澳洲及其他普通法國家的案例,都是使用這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的網頁。在這網頁算是找到版權的白紙黑字答案了。該網頁説明支持及參與free access to law movement,連結了下面張貼的宣言,與我們討論對題的是這一項:

Does not impede others from publishing public legal information.

不知上一篇對版權還是鍥而不捨的匿名君,可滿意這一篇的解釋呢?



Declaration on Free Access to Law

In October 2002 the meeting of LIIs in Montreal at the 4th Law via Internet Conference, made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1] as a joint statement of their philosophy of access to law. There were some further modifications of the Declaration at the Sydney meeting of LIIs in 2003[2] and at the Paris meeting in 2004[3].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s of the world, meeting in Montreal, declare that:

• Public legal information from all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s part of the common heritage of humanity. Maximising access to this information promotes justice and the rule of law;

• Public legal information is digital common property and should be accessible to all on a non-profit basis and free of charge;

• Independent non-profit organisations have the right to publish public legal inform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bodies that create or control that information should provide access to it so that it can be published.

Public legal information means legal information produced by public bodies that have a duty to produce law and make it public. It includes primary sources of law, such as legislation, case law and treaties, as well as various secondary (interpretative) public sources, such as reports on preparatory work and law reform, and resulting from boards of inquiry. It also includes legal documents created as a result of public funding.

A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 Publishes via the internet public legal information originating from more than one public body;

• Provides free, full and anonymous public access to that information;

• Does not impede others from publishing public legal information; and

• Supports the objectives set out in this Declaration.

All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s ar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regional or global free access to law networks.

Therefore, the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s agree:

• To promote and support free access to public legal informa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principally via the Internet;

• To cooperat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se goals and, in particular, to assist organis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achieve these goals, recognising the reciprocal advantages that all obtain from access to each other's law;

• To help each other and to support, within their means, other organisations that share these goals with respect to:

o Promotion, to governments and other organisations, of public policy conducive to the accessibility of public legal information;

o Technical assistance, advice and training;

o Development of open technical standards;

o Academic exchange of research results.

• To meet at least annually, and to invite other organisations who are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s to subscribe to this declaration and join those meetings, according to procedures to be established by the parties to this Declaration.

• To provide to the end users of public legal information clear information concerning any conditions of re-use of that information, where this is feasible.

Made at the 4th Law via the Internet Conference in Montreal on 3 October 2002 by representatives of the following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s:

Australasian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British and Irish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LexUM/Canadian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Hong Kong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Cornell)

Pacific Islands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 Faculty of Law Library

Wits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As amended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following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s present at the 5th Law via the Internet Conference in Sydney, November 2003:

Australasian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British and Irish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LexUM/Canadian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Hong Kong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Pacific Islands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South African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1] See <http://www.worldlii.org/worldlii/declaration/montreal_en.html>

[2] The amendements were: (i) in the title of the Declaration, `public' was changed to `free'; (ii) the words `where possible' were deleted from the second bullet point `where possible, free of charge'; (iii) addition of the description of a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and the encouragement to participate in networks; and (iv) addition of the final bullet point about an annual meeting to the list of areas of agreed cooperation.

[3] The amendments were: (i) the words "It also includes legal documents created as a result of public funding." were added to the end of para 2 after 'boards of enquiry': (ii) the words "To provide to the end users of public legal information clear information concerning any conditions of re-use of that information, where this is feasible." were added to the final list of bullet points.

2014年1月12日星期日

轉載拙文

讀者Arthur給我發電郵,要求轉載拙作,我也藉此講一下我的立場。先看這經修改的電郵:

致 蕭先生:

  蕭X你好, 我的名字是XXX,你可以稱呼小弟 Arthur ,我是你標少札記的長期忠實讀者,亦是法律系學生,之前有小事曾經求助於你,誠然得到你無私的寶貴意見,一直銘記在心.十分感激.

  由於小弟一直十分欣賞蕭X你的文章,在最近小弟向王XX先生提到過你文章水準及可讀性之高,高風亮節(還望先生勿妄自菲薄)之情操溢於言表,是賢能之士.王先生知悉後,熱切希望蕭X許可,能讓王先生在他的網頁中加入一個專屬蕭X的專欄,將標少札記中文章轉載至此.此誠美事,敬請蕭X能考慮應允,以嚮廣大高質素讀者為盼.

  如蒙應允,有關專欄的形式的任何要求,王先生可以儘量配合(包括專欄名稱/圖片/排位/格式等等).

我記不起幫過Arthur,或者他不具名問過甚麽也說不定。他這電郵在落迷藥,把我弄得飄飄然。他應該寫blog,我應該封筆,我的中文不及他好。溢美之辭,實在誇獎了標少的謬文。然而,我間中僥倖寫了一兩篇不太粗糙的文章,湊巧講了獨特的看法,有人想轉載,那該怎辦?

有朋友鼓勵我抽出一些文章結集成書,我絕無此意。我情願少砍幾棵樹,以免浪費紙張,況且香港房子細小,有空間多放一本書,也應該放本有價值的,我的謬文,怎能為滿足個人虛榮結集成書,佔用寳貴空間呢?我既然無意把謬文付梓,那就不會涉及商業版權了。任何讀者都可隨便轉載拙作,只要註明出處,又不作商業用途便可。

歸根究底,我那些淺陋見解值得轉載嗎?這問題我當然答不了,正是賣菜阿嬸有時都可以講幾句雋永又有見地的話,標少亦然。承蒙不棄欲轉載拙作,無需先作諮詢允許,本博放置於公眾平台,任何人都可閱讀,有需要轉載以作分享、討論、謾罵或笑謔,請隨便好了。

2014年1月11日星期六

父與子

父願就誹謗道歉 西醫舖王堅持索償

【明報專訊】「西醫舖王」林傳龍控告七旬老父林成賢誹謗、索償100 萬元案,案件昨進入第4日審訊,林成賢突表示覺得自己做錯,願意向兒子道歉及商討和解,法官遂把案件押後,惟當林成賢拋出和解方案後,林傳龍堅持「不收貨」,表明會向親父索取彌償訟費。

父:唔想諗起眼濕濕

持有藍田匯景商場逾10 個舖位的林傳龍,指其父即本案被告林成賢,於2011年3月至6月期間在其診所及其子女學校附近,張貼和派發誹謗他「呃錢呃舖」、「屈老豆坐監」等單張。

林成賢昨向法官指出,「我覺得有做錯唔啱,兩父子……依家唔嬲,都過咗去,唔想諗起又眼濕濕,依家只想去下旅行、探下兒孫。」他承認之前沒有向代表大律師提及希望向兒子道歉,但現時「心諗想道歉」。

官提議做個孝順仔

暫委法官陸啟康亦說,「講到尾都係錢作怪」,針對林傳龍與其母爭奪另一物業權益的官司,他提議林傳龍「做個孝順仔」,以法律授權其母僅是物業的信託人而非擁有人,並容許父母入住至百年歸老,屆時林傳龍即可以擁有人身分取回物業權益,但林傳龍未有接納。

兒子追討彌償訟費

林成賢一方提出願意向兒子正式道歉,另賠償8.8萬元,並為兒子支付10萬元訟費,此外撤銷反申索及支付相關訟費。兒子一方拒絕和解,明言會就撤銷反申索,向林成賢追討彌償訟費。

陸官說,若因為錢銀問題而未能和解,他會感到十分失望,不過林傳龍一方表示並不只是因為錢的問題。聆訊押後至1月21日續審,雙方會作結案陳辭。

【案件編號:HCA139/12】
(11/1/2014 明報)

朋友會因財失義,父子因財而反目成仇,皆因錢作怪。若有錢可以使得鬼推磨,舉目皆是推磨人了。明報報導這法庭消息,相信使不少人搖頭慨歎,當然這只不過是下集,上集可以看下面張貼的上訴判辭。有時不得不引用香港人的俗語:生舊叉燒好過。不要以為家中出了鳳毛麟角的專業人士便沾沾自喜,是禍是福也未可料。如果沒有本心,你寧可有個藍領的孝子。

我大部份時候都不會評論審訊中的案件,但這一件勝負已分,幾乎可以講只欠賠多少的決定。講法理當然不能説兒子無權告老子,講忠信悌孝,就使人黯然神傷。兒子有沒有反哺之心,我不知道,反骨之心卻昭然若揭。下面判辭第三段,講到兒子向老子借錢買3間銀主盤的鋪位,後來兩間轉到兒子公司的名下,一間轉到兒子私人名下,一切問題由此而起。我不禁想起孟子見梁惠王,不講仁義只講利益的人,自然會拋棄父母。在對上一次的刑事案官司,法官多少「夾硬」放了老子一馬,這就叫tamper justice with mercy。

活在當下,我不敢講迂腐的孝道,就算用目今的香港價值觀,這兒子不枉讀詩書嗎?也許,不用讀詩書,要讀解剖的書,解剖的書不就是宰人的書嗎?不作反哺,先來拘捕,上堂對簿,不認父母。時耶命耶,為之奈何?



HCMA 616/2010
香港特別行政區
高等法院原訟法庭
刑事上訴司法管轄權
定罪上訴
案件編號:裁判法院上訴案件2010年第616號
(原觀塘裁判法院案件2009年第8143號)
____________
答辯人香港特別行政區
上訴人林成賢
____________
主審法官 : 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暫委法官杜麗冰

聆訊日期 : 2010年10月27日及2011年2月15日
裁決日期 : 2011年2月15日
判案理由書日期:2011年3月30日

判案理由書

1.  上訴人於裁判法院被控三項控罪:
(i) 「刑事恐嚇」罪,違反香港法例第200章《刑事罪行條例》第24(a)(1)條;
(ii) 「管有攻擊性武器」罪,違反香港法例第228章《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第17條;及
(iii) 「刑事恐嚇」罪,違反香港法例第200章《刑事罪行條例》第24(a)(1)條;
經審訊後,上訴人被裁第一及第二項控罪罪名不成立。但第三項控罪罪名成立。上訴人不服定罪提出上訴。上訴後本席判上訴得直,以下是本席的判決理由。
控方案情
2.  控方第一證人是上訴人的兒子,他是一位執業醫生。他在1999至2000年期間購買了物業,曾向上訴人借下一筆款項。控方第一證人作供時無法記起確實的借貸金額。控方第一證人說母親告訴他,上訴人給他700,000元作裝修獨立屋之用。因此,他理解該筆裝修費是毋須償還的,而其餘款項,證人已全數清還。
3.  於2004年,控方第一證人打算購入三間以銀主盤方式出售的舖位,但因經濟出現問題,不得不再向上訴人借錢,最終三間舖以控方第一證人母親之名購入。在2007年,其中兩間舖位轉到控方第一證人操控的公司名下,餘下的一間轉歸控方第一證人所有。雖然在證供上,控方第一證人沒有清晰交代借貸金額,但在庭上他指出已經償還向上訴人借下的首期款項。
4.  於2007年底,上訴人再次與控方第一證人發生錢銀上的爭拗,控方第一證人指上訴人從此常常到他的醫務所生事。
5.  於2008年10月1日,上訴人連同太太(辯方第一證人)和幼子(辯方第二證人)(即控方第一證人的七弟)到控方第一證人的醫務所,要求控方第一證人償還獨立屋裝修費700,000元欠款,另加800,000元利息。最後,控方第一證人報警求助。在警員在場的情況下,控方第一證人簽發2張面額分別為700,000元和800,000元,合共1,500,000元的支票給上訴人。
6.  控方第一證人亦說在2009年12月12日晚上,上訴人曾來電給控方第一證人指他有刀,如果控方第一證人不還錢,便會傷害他和他的家人 (第一項控罪)。
7.  在12月29日,一位病人(控方第二證人)進入控方第一證人的診症室診症時,上訴人尾隨控方第二證人進入該診症室,向控方第一證人追討欠款。當時,控方第一證人指控方第二證人阻擋上訴人,因此他趁機打開診症室與治療室之間的門,逃往治療室,一邊高聲指示護士報警,一邊把門開啟少許觀察上訴人的舉動,發覺病人已經離開診症室,而上訴人則從褲袋取出一件物件,把物件打開,指着控方第一證人;而控方第一證人見到是一把摺刀。上訴人向治療室的方向前行一步,在三、四呎的距離向控方第一證人說,如果控方第一證人不還錢,便會傷害他之類的話。控方第一證人回應,如果上訴人走過去到治療室,他「最多同你搏命」之類的話。控方第一證人也隨即離開治療室往候診處。其時,護士已經報警 。
8.  控方第二證人的證供,指上訴人進入診症室後,曾經伸手用一件黑色、細小的物體觸碰到當時坐着處方的控方第一證人的頸部位置。在事件中,他沒有看見上訴人持刀,也沒有聽到上訴人向控方第一證人說會傷害他的話。控方第二證人說,當他看到控方第一證人逃往治療室後,便立即退出診症室。
9.  控方第三證人是一位到現場的警員。他指控方第一證人向他投訴上訴人以利刀指着他的頸部,以及上訴人說要把控方第一證人殺死。因此,控方第三證人以「刑事恐嚇」罪拘捕上訴人。警誡下,上訴人說「冇攞刀」。控方第三證人搜查上訴人後,從他褲袋撿獲涉案的摺刀;當時,摺刀沒有和上訴人的一串鑰匙連在一起。在上訴人的一串鑰匙中,發現一個附有尖銳指甲銼的指甲鉗和一個黑色鑰匙包或銀包。上訴人亦向控方第三證人解釋摺刀是切生果用的。
辯方案情
10.  上訴人選擇作證,他首先解釋他與控方第一證人錢銀爭拗的背景。在案發當日,他是向控方第一證人追討舖位差額的錢銀,沒有出言恐嚇控方第一證人,也沒有拿出摺刀。他說控方第一證人曾叫他「乞兒」。
11.  辯方第一證人是上訴人的太太。在案發當日,她來到控方第一證人醫務所治療室時,聽到控方第一證人說要用門把上訴人夾死,辯方第一證人勸止控方第一證人。後來,控方第一證人、上訴人及辯方第一證人走到醫務所外的走廊。控方第一證人試圖從一家地產公司借木櫈襲擊上訴人,但不成功。
12.  辯方第二證人是上訴人的幼子。他堅持當日沒有看到上訴人持刀。在案發當日,他到現場時,看到醫務所有不少途人圍觀。他見控方第一證人嘗試到附近的地產公司借櫈襲擊上訴人,但被辯方第二證人勸阻。
裁判法官的裁決
13.  裁判法官經分析各證人的口供後,接納全部控方證人為誠實、可靠的證人,而拒納辯方證人。裁判法官最終認為第一及第二控罪發生在2009年12月12日的事故,上訴人當時一時氣怒,衝口而出說出恐嚇說話。最後,判上訴人第一及第二項控罪罪名不成立,但第三項控罪罪名成立。
上訴
14.  上訴時,代表上訴人的李柱銘資深大律師作出幾項上訴理由如下:
1. 裁判官在評估控方第一證人的可信性時,錯誤地忽略到他自己就控方第一證人有否曾叫上訴 人為乞兒的裁定(即縱使控方第一證人曾強烈否認,但根據上訴人、控方第二證人、辯方第一證人和辯方第二證人的證供,控方第一證人確曾叫上訴人做乞兒)因裁判官這個對控方第一證人如此不利的關鍵裁斷,必然影響到控方第一證人其他證供的可靠性。
2. 裁判官在裁斷陳述書中支持他作出的裁斷,即:
i. 控方第一證人是可信和可靠的;以及
ii. 上訴人、辯方第一證人和辯方第二證人並不可信及不可靠;所提供的每一個理由均是完全沒有或沒有充分說服力,或是不能推翻上訴人及辯方證人提出的證供及/或辯解的。
3. 裁判官忽略了辯方案情有可能是真實的可能性,因而錯誤地拒納辯方的案情。
4. 在此情況下,定罪是不安全和不穩妥的。
15.  就第一項上訴理由,李資深大律師首先投訴關於控方第一證人有否叫他父親為「乞兒」這個問題。按控方第二證人的證供是指他有聽到控方第一證人叫上訴人「乞兒」,這句說話不但控方第二證人聽到,上訴人及其太太亦在庭上說他們聽到控方第一證人這句說話。裁判法官在分析時,接納控方第一證人在案發當日是有叫他的父親為「乞兒」。裁判法官沒有正式處理為何控方第一證人這不屬實的證供不會影響他的所有證供的可靠性。
16.  李資深大律師亦投訴裁判法官沒有適當地處理控方第一證人與控方第二證人證供上的矛盾,因控方第一證人說當上訴人跟控方第二證人進入他的診室時,他一見到上訴人,就立刻站起來,逃往治療室,把門開啟少許,觀察上訴人的舉動。在這時候,他看見上訴人從褲袋取出一件物件,控方第一證人見到這是一把摺刀。當時上訴人向治療室方向前行一步,在三、四呎的距離向控方第一證人說要他還錢,但控方第二證人的證供與控方第一證人的證供完全不同,因控方第二證人的證供是說上訴人進入診症室後,走到控方第一證人之身邊,用黑色的物體指着控方第一證人之頸部,他沒有看見上訴人持刀。控方第三證人到現場時,他的證供是曾聽到控方第一證人說上訴人用把刀指着他的頸部。因此,控方第三證人拘捕上訴人。
17.  本席同意李資深大律師所說以上的是嚴重的分歧,裁判法官需要小心地處理這分歧及考慮各控方證人在證供上的可信、可靠性。
18.  裁判法官接納全部控方證人為可信及可靠證人時,沒有適當地處理各控方證人證供上的嚴重分歧,本席認為令到裁判法官這事實的裁決是不穩妥的。
19.  第二項上訴理由,裁判法官在裁斷陳述書第28段列出他為何接納控方第一證人為誠實、可靠的證人的理由。首先,裁判法官認為控方第一證人誣衊上訴人對控方第一證人沒有明顯好處,因他已在2008年10月1日償還了1,500,000元給上訴人;但裁判法官忘記了當時的情況是警方在現場時,經大家討論後,控方第一證人才交出這1,500,000元的支票給上訴人。
20.  裁判法官亦嘗試解釋為何控方第一證人說上訴人當時持刀的證供是屬實的,因他說:
「證人比他(被告)年青力壯得多,證人作供說不想跟被告大打出手,即使如此,也不足以解釋為甚麼證人要逃離診症室;證人要制服一位手無寸鐵、69歲的老人家,並不困難。」
21.  本席不明白裁判法官這個解釋,因控方第一證人的證供是當他走入治療室時,上訴人是未攞出他的摺刀。控方第一證人的證供指上訴人是在控方第一證人走入治療室後,把門開啟少許,望向診症室時,看見父親從他的褲袋攞出那摺刀。因此,裁判法官的分析指控方第一證人需走入治療室的原因,是沒有控方第一證人的證供支持的。
22.  裁判法官亦嘗試解釋控方第一及第二證人在證供上的矛盾,不影響控方第一證人的誠信。
23.  本席已提過控方第二證人指當上訴人跟他入診症室時,上訴人曾走到控方第一證人身邊,然後攞一件黑色之物體擺近控方第一證人之頸部。
24.  控方第一證人的版本,指當上訴人跟隨控方第二證人入診症室時,他立即走入治療室。裁判法官認為在當時的情形控方第一證人“忘記了被告首先用黑色物件觸碰他頸部”,他認為是可理解的,但裁判法官這解釋是沒有控方證人證供上的支持,因控方第一證人不是說他忘記了,控方第一證人之證供否決了控方第二證人的版本。
25.  因此,本席同意李資深大律師的投訴,指裁判法官的思路是不合邏輯及完全沒有說服力的。
26.  因以上的理由,本席認為裁判法官沒有適當地處理及分析控方的證供、證據,令到他的定罪存有疑點。
27.  因此。上訴人的定罪是不穩妥的。上訴得直,上訴人的定罪及刑罰被撤銷。


(杜麗冰)
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暫委法官

答辯人:由律政司羅君偉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
上訴人:由霍寶田律師行轉聘李柱銘資深大律師及李祖詒大律師代表

2014年1月10日星期五

香港進入緊急狀態

郝鐵川:中央有權宣布港緊急狀態
倘有「控制不了的事」


【明報專訊】佔中在上周元旦遊行就特首普選舉辦民間投票,當晚曾作非暴力抗爭演練。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長郝鐵川昨日重提,若香港發生「控制不了的事」,人大有權宣布香港進入緊急狀態,但他沒有回應佔中是否屬於「控制不了的事」。有學者認為郝鐵川是想「有言在先」,阻嚇中間派人士加入佔中。

此外,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聯同多名區議會正副主席昨日啟程訪京,今日會與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會面,預料會談及政改,並預料下午會有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接見。

律政司長袁國強昨出席「新界潮人總會」的政改午宴時,被問到會否主動接觸佔中人士,他說政府樂意與提出佔中的人士溝通,強調任何議題都「有商有量」。

郝未回應是否針對佔中

郝鐵川曾在2012年底撰文,講解《基本法》內中央政府對港有10項權力。昨日他出席香港資深傳媒人員聯誼會的閉門政改午宴,再次提及這些權力,其中包括《基本法》18條,他說﹕「全國人大常委會擁有宣布香港特區進入緊急狀態的權力。」他表明,香港若發生連港府都「控制不了的事情」,人大可運用以上權力,同時可把全國性的法律放在香港直接實行。會後郝被問到「控制不了的事」是否指佔中,他沒有直接回應,只表示「那是《基本法》的規定」。

指對抗中央即「推翻內地社會主義」

郝鐵川重申與中央對抗的人不能當特首。他明確指出,與中央對抗的定義是「挑戰中國憲法、挑戰《基本法》」。他引述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的講話,指與中央對抗即「推翻內地社會主義制度」。他強調,若任由與中央對抗的人當特首,會破壞一國兩制,《基本法》也無法落實。

佔中三子之一戴耀廷回應指出,情況是否不能控制有客觀標準。他強調佔中一直只是說在違法堵路後任由警方拘捕,不作反抗,「實在看不到客觀上這會是特區不能控制的情」。

學者:阻嚇中間派佔中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表示,中央對佔中相當憂慮,甚至要封殺。他認為郝鐵川的言論是要阻嚇一些對佔中持觀望態度的中間派人士,阻止他們加入。他指出,最終社會狀態如何,仍要看未來的事態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兼廠商會名譽會長黃友嘉表示,不止商界,市民也不希望見到香港出事。他相信只要政改討論平心靜氣、有商有量,「最壞的情不會出現」。

(10/1/2014明報)

如果中央挑戰或違反《基本法》,香港可以宣佈甚麽?宣布投降囉。郝鐵川的言論純粹靠嚇,下面貼了《基本法》第十八條有關宣佈香港進入緊急狀態的條文的中英文版:

第十八條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宣佈戰爭狀態或因香港特別行政區內發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不能控制的危及國家統一或安全的動亂而決定香港特別行政區進入緊急狀態,中央人民政府可發佈命令將有關全國性法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

Article 18
.......
In the event that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decides to declare a state of war or, by reason of turmoil with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hich endangers national unity or security and is beyond the control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gion, decides that the Region is in a state of emergency,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may issue an order applying the relevant national laws in the Region.

這裏面包括一些條件,大前提是香港政府不能控制的事情,這事情限於危及國家統一,或者是危及國家安全。危及國家統一及安全概念十分籠統,提倡香港獨立,揮舞龍獅旗,喊打倒共產黨一黨專政,是否造成危及統一呢?先決條件是香港政府能不能控制這種事情。這又要分清楚香港政府有沒有權去控制。提倡獨立、揮舞别國旗及喊反共口號並無違反香港法律,不違反香港法律就不存在控制這元素,既然無權控制,那就沒有能或不能控制(beyond the control)了。況且,這些空喊口號的做法,根本也不構成「危及」,這種情況根本不應驅使中央政府決定香港進入緊急狀態。

另一種情況是香港政府有權控制的事情,即違反香港法例的行為。假設佔中行動違法,如果警力充足,佔中人士並不抵抗拘捕,便屬香港政府能夠控制的範圍,中央便無權宣布緊急狀態。又假設佔中失控,警方處理不來,屬香港政府不能控制的情況,中央同樣無權宣布香港進入緊急狀態,因為佔中就算失控,既不危及國家統一,也不危及國家安全,只屬危及香港安全,《基本法》第十八條便用不著了。話雖如此,《基本法》的解釋權屬全國人大(《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條),它要怎樣解釋你奈得它何?也不要忘記,對上一次香港政府幾乎控制不了的情況,是六七暴動,如果要製造事端,使香港發生政府控制不了的危及國家統一及安全的事,藉以宣布香港進入緊急狀態,又怎會辦不到?

2014年1月8日星期三

回流香港

上一篇劍文兄留言把話題扯到香港人的禮貌秩序觀,這是「印象主義」,我對悉尼在這方面一般印象還算不錯,算是井然有序。當然難免遇到不愜意之事。我通常在唐人區出沒,見到在停車場爭位的埸面有時都頗壯觀。從表面看不知那些人從那裏來的,但聽到普通話的吵架聲較多。我上星期去飲茶,進食之際,隣桌有位講普話女士剛坐下來,椅背跟我的桌子很接近,但她本人坐的位跟自己的桌邊距離寬敞,她向侍應投訴説十分擠逼,叫人怎坐云云。侍應只好把我的桌往外移。我雖然不悅,卻沒有難為侍應,由他挪移。國民的質素是文化修為,我只好當她基因不好,需時修補。這一代做不到就要靠下一代了。要消除香港人的極端看法,恐怕又要等基因變化,又要等下一代了。

近年返香港越來越不起勁,人多擠逼又煩囂,完全沒有打算回流終老的念頭。如果我沒有走出來住過,說不定會是典型香港人甚麽權利都行使,甚麽都看不順眼,心中日日上街,只可在心中,因為工作性質不容許這様做。

在悉尼沒有陰霾,長時間見到藍天,空氣質素甚佳,不用擔心長期呼吸會傷了肺,不用擔心長期飲水塘的水會積聚金屬,吃大陸食物會吃下大量化學物料,我真的想不到回流的原因。

2014年1月7日星期二

篩選新移民

自由黨擬聯署 促批有貢獻者來港

【明報專訊】自由黨音頻電話調查發現,不同意新移民毋須居港滿7年便能拿綜援安排的受訪者有39.4%,十分不同意的有43.2%,同意或十分同意新安排的受訪者合計不足一成。另外,34.3%受訪者認為特區政府應與中央商討,讓特區政府可以對移居本港的內地申請或單程證制度有審批權,29.9%認為應嚴格審查申請綜援個案。

逾八成受訪者不同意綜援新安排

終審法院早前裁定新移民居港滿7年才可申綜援的規定違憲,自由黨副主席方剛說,將向全國政協、港區人代和立法會發起聯署,要求與內地部門商討單程證審批和計分法,引入更多自給自足、對香港有貢獻,而非依賴社會的新移民。另81.4%受訪者擔心或十分擔心終院判決引發骨牌效應,掀起同類訴訟。

自由黨青年團主席李梓敬指出,以往地區辦事處少有收到新移民同時查詢如何申請綜援和離婚的查詢,但終院判決後,其黨在地區已收到3宗有關查詢,憂慮個案增多。方剛表示,按《基本法》第22條,單程證審批權最終不屬香港,屬於中央,故希望用「軟商量」的方式,說服中央同情香港的處境。

調查於去年12月31日至今年1月1日以錄音電話進行,隨機收集1610名受訪者意見。不同意新安排的受訪者中,40.5%認為新安排對香港納稅人不公,另有約40.2%受訪者憂慮或會加重香港的福利負擔;同意安排的人則主要持人道理由,認為要協助新來港人士。

(7.1.2014 明報)

我越來越糊塗,不知單程證的問題究竟是我理解錯誤,抑或是提倡收回審批權的人看法正確,現在搞到有人提倡要篩選申請人,符合某種經濟能力和貢獻才准來。我又胡思亂想了。

你這班茂里,中港司機、大廈看更,清潔保安,不自量力,娶唔到老婆嘛做一世寡佬囉,做乜要北上娶老婆。窮光蛋梗係娶更窮嘅光蛋,仲要申請落嚟香港攤大手板,就嚟連你班友都要掃走,你哋對香港有乜貢獻?自己都養唔起自己,仲要政府冚家咁養你,一於取消咗的綜援,餓死哂你班蝗蟲,睇你仲嚟唔嚟。香港政府分分鐘整張新單程證出嚟,踢走晒香港啲窮鬼,鬼叫你乜嘢貢獻都無吖。 

上面這一段是我演繹一些人的心聲,現在輪到我訴心聲。


我相信香港存在兩種性質的單程證,一種是家庭團聚式,另一種是移民式。第一種是配額每天150個,門檻低等候時間長,不含篩選因素,因為家庭團聚的先決考慮,不能以配偶的經濟能力及學歷作為審批標凖。另一種是純粹移民,不是優才就是有財,香港政府可以訂立任何高門檻的移民條件。

我不知自由黨所講「引入更多自給自足、對香港有貢獻,而非依賴社會的新移民」所指的是那一類移民。除非香港政府不准窮光蛋北上娶老婆,否則難免會帶了窮老婆,窮子女、父母來。想帶有錢的來,除非上面滿街都是小甜甜。窮親戚不受歡迎可以理解,窮居民你又不能攆走。著眼於怎樣提昇這些新移民投入勞動市場,好過千方百計把他們摒諸門外,他們有權來的話,減少每天人數也不會使他們來不到,只會拖長等候時間。再推算下去,交稅交得多的人又會覺得不公平,自己辛勞得來的錢為甚麽要花在領綜援的人身上。社會要對貧窮的人直接或間接作出補貼,重新分配資源,並不單是憐貧惜苦,這種補貼在經濟學上的好處山中做過不少文章,由他講好過我鸚鵡學舌。





2014年1月6日星期一

捐多少?

我在2014的第一個捐獻裏講,捐1000元算甚麽錢,可能有人會誤會我口氣大,KKC兄在2014的第二個捐獻的留言講他沒有一次過捐1000元,我真的要解釋一下。

有位大陸在港工作的女士,因丈夫被指非禮家傭而惹上官非,這妻子在網上碰到我的文章,給我寫電郵問意見,此案因一些波折還未正式作檢控。開始時這妻子告訴我案情,徵詢辯方的證據方面的用處及那個大律師的能力等,前者我替她分析,後者我不置喙。當初我婉拒繼續通訊,因為她請得起律師,不屬於我幫的對象。有一次她向我投訴律師陪了丈夫去過一次警署及給了幾次意見,就收了5、6萬律師費。不知不覺間我們通了幾十篇電郵,包括這印傭向勞工處投訴,引發其他申索的訴訟。從這角度去看,我叫受助人捐1000元,又算得甚麽錢呢?

非禮脫罪一文,那被告沒有錢,但他的妻子開始時跟我説,只能負擔 三幾萬律師費,問我應否請律師上庭,我叫她省了那筆錢,用當值律師,最終她只花了幾百元。相對原本打算要花那幾萬,如果我叫她捐1000元,這錢又算甚麽錢。不是我口氣大,而是相對於他們可以節省的費用而言,這1000元實在微不足道。

我自己是窮等人家,生活簡樸。除了好友相邀,不太喜歡外出用膳。打羽球的球友叫我打完球吃午飯飲咖啡,我都推卻,偶然會飲咖啡聊幾句,大多數是回家煮個麵,加隻疍,就是一個午餐。一餐節省的外膳咖啡費約100港元,10餐就1000元了,有時就拿支票簿出來寫張支票寄往社福機構,或者叫大女兒代勞。對於我1000元也不算少,省下來捐出去也不多。少吃那幾十餐,少聊那幾十次咖啡談話,也各自精彩。我沒有胡亂勸捐,我只不過把過往無償回答讀者的個人法律問題的做法,改變成較具體的交換條件,我也不想把捐款額定得太高,我總希望受助人可以無償助人。感染到其他讀者捐錢,是意外收穫,金額多少不拘,喚起同情體諒的心,散發一些正能量,豈不美哉?

2014年1月5日星期日

感觸淌淚之二

感觸淌淚一文引起一些討論,主要是講拾紙皮的人,究竟是否老無所依。

雖然是互動式的留言,難免有説不清之處,觀點各有不同,不必纏繞下去。我寫那篇大前提講老無所依,自然使人聯想到我同情老婆婆拾荒糊口,老婆婆是否窮無立錐之地,其實無需考究,那不是文章的重點,只是我表達能力不好,才產生問題。我真的眼濕濕,不是為了阿婆潦倒,而是香港懂得惜福感恩的人太少,所以我對阿婆對兩元紙皮那種感恩態度反應強烈。我記得第一次上庭,一個男同事給大老爺罵到在厠所拭淚。我從來是在工作上只會撐不會哭的人,但對於生活上、社會的事情反而易容往眼眶灌水。

生活厄困的人,我想都不會為了得到額外兩元表現雀躍或有絲毫感恩,兩元確也太微小了。我實在想不到有甚麽人會為了這兩元牽動情緒,這就是老婆婆值得敬佩之處。老婆婆不論是老有所養,抑或老無所依,她的態度,真摯高尚,能不使人肅然起敬?

2014年1月4日星期六

2014年的第二個捐獻

大女兒在2014的第一個捐獻一文留言,希望第二個捐款會捐給Feeding Hong Kong樂餉社,一個她公餘做義務工作的機構。今天兩位網友/讀者通知我,他們看了這留言會作捐款,我感激他們的支持,也希望大家一起灌溉,小苗在大家心中茁壯成長。捐錢、做義工及助人,成效和成果都微不足道。杯水車薪的捐款,對社會裏比例不少貧困的人起不了甚麽作用,沒有具足夠保障的社會制度,不能使生活在貧窮綫以下的人脫貧。

個人力量雖然渺小,也可以有偉大的心,潛沉了、蟄伏了的愛心,可以因感人的事而燃點起來,激發出來。香港社會戾氣太重,人整體欠缺應有的同情心,爭拗排斥不斷,我希望丘比特的金箭頭,發射出人間的愛,促進人類之間的關懷和體諒,增多一分耕耘,一點灌溉。

再闖軍營

標少在闖軍營一文,對闖入駐港解放軍營的處理手法作出預言:「可能當時守門口的解放軍不懂反應,只驅逐而不逮捕,下一次可能沒這様便宜了。」下面東方日報的新聞就印證了。

神秘男闖駐軍總部就逮

【本報訊】神秘男疑擅闖中環解放軍軍營,被守軍制服交警處理。繼「香港人優先」成員早前強闖添馬艦解放軍駐港部隊總部後,一名神秘男子,昨午疑闖入軍事禁區,事件驚動守衞駐軍,警方接報後大為緊張,迅即派員趕赴現場調查,將該名男子拘捕,案件暫列可疑人發現處理。

九日內第二宗

現場為愛丁堡廣場二號解放軍駐港部隊總部,消息指,昨午五時許,一名四十九歲男子突然闖入上址,在門口站崗的持槍解放軍見狀,即上前攔截及把疑人制服,再交由趕至的警員處理,其後被捕。由於九日內第二度發生有人擅闖解放軍軍營事件,故警方對案件十分重視,正調查疑人身份及動機。

上月「拆禮物日」,民間團體「香港人優先」成員招顯聰帶領數名成員,手持殖民地時代港英旗到上址示威,反對中環新海濱長廊部分用地劃作解放軍駐港部隊軍用碼頭,期間成員闖入總部範圍高呼口號,被兩名軍人制止。另外,去年九月底,一名神秘男子在晚上爬鐵絲網潛入尖沙咀槍會山的解放軍軍營,期間失足墮地重傷,驚動營內駐軍,該男子最終被警方拘捕。

根據《駐軍法》第十二條規定,駐軍以外的人員、車輛、船舶和飛行器未經批准,不得進入軍事禁區。據香港《公安條例》第三十八條規定,無許可證出入軍事禁區,即屬犯罪,一經循簡易程序定罪,可被判處罰款五千元及監禁兩年。

(4/1/2014)

把這男子攔截及制服,就是行使《公安條例》第39條的逮捕權,而逮捕之後也按法例要求,「須在切實可行範圍內盡快交由警務人員覊押」。刻意用這種字眼,是要淡化解放軍在香港執法的印象,始終這是容易觸動港人神經的問題。如果單單把闖入的人驅走而不作逮捕,除非警察立即在軍營外出現,否則怎樣可以再抓回這些闖入去的人呢?到時ID都會有問題,故此,解放軍行使這逮捕權,我想不到可被批評之處。相對於「香港人優先」那種事先向傳媒張揚的做法,過程攝錄了,警方事後可以按圖索驥。像本案的情況,如只作驅趕,不作逮捕,在以後搜證方面就會帶來很多麻煩。

同一件事,明報的報導訪問不同政黨人士的看法,

工黨主席李卓人說,就算工黨不同意闖軍營行動,但亦捍衛闖軍營的人根據司法抗辯的權利。他說不想看到香港因內地官媒施壓而執行法律,但相信行動不會影響政改討論。

另外,中環海濱關注組昨早到立法會申訴部與議員會面,召集人羅雅寧說不贊成以衝擊解放軍表達訴求,但擔心將來中環海濱擬劃作軍事碼頭用地時,巿民若誤進用地或要負刑責,倡立會召開公聽會聆聽市民意見。

民主黨主席劉慧卿在港台《千禧年代》提到,在一國兩制下,事件屬本港自治範圍,中央及內地傳媒不應施壓。港區人大代表王敏剛則批評擅闖軍營者「做法不可取」,促中央和港府嚴肅處理。


李卓人捍衛闖軍營的人根據司法抗辯的權利,這句話在法律上我只能理解作,警方檢控這闖軍營的人無許可證進入禁區,這人有權不認罪。但他有抗辯理由嗎?他沒有進入禁區?守衛像灣仔酒吧外的妖艷吧女扯他進去?那不是禁區?他有許可證?

控方所需證據包括文件A403附件2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别行政區駐軍法》及《基本法》第十四條賦予駐軍的權力,刋登軍事禁區範圍的憲報,軍營的守衛及到場的警察。至於沒有許可證這方面的證據,除了被捕人士未能出示禁區許可證,控方也會依賴《刑事訴訟程序條例》第94A條否定的聲言(negative averments),被告有責任舉證證明自己有權進入軍營。如果被告不認罪,大概又要搬《人權法》、《基本法》出來作一番政治表述。

劉慧卿批評中央及內地傳媒施壓,可是闖軍營明顯犯法,不管甚麽人施壓,香港警方沒有不執法的理由,否則愛字頭的人大可闖入劉慧卿的閨房而逍遙法外。沒有見地又不能強力鞭打的話,無聲勝有聲。




2014年1月3日星期五

2014的第一個捐獻

聖誕日朋友發電郵給我,要為一件案向律政司寫信,要求撤銷控罪簽保守行為,希望我給點意見。這朋友是未曾謀面因看拙文而相識的網友,他代表的被告是他的朋友,所以屬pro bono性質。標少二話不說,立即叫朋友注意《檢控守則》有關該事項的幾點考慮因素來造文章,寫這種信的游説力度,一定要能夠切合《檢控守則》所列要求,也要考慮當中的限制,譬如裏面第13.4段的講法:

13.4 Negotiated pleas must not be accepted if the accused maintains his or her innocence of the charges.

本案詳情我當然不能披露,也把被告一切背景資料銷毀了。上面這一段的重要性在於寫信時的技巧,既要陳情游説,又要含糊地繞過有關限制。舉例説,如果是一宗店鋪盜竊案要求撤銷控罪,如果你過份強調是無心之失,就會給律政司檢控官帶來行使酌情權的困難:- - 被告既然無不誠實意圖,拿了東西忘記付款,便是抗辯理由,理應否認控罪,接受審訊,而不應採取簽保守行為這處理方法。所以在這一點要避重就輕,不能使決策者感到尷尬。

幾日後朋友草擬了這封信給我評論,標少直腸直肚,也不怕得罪朋友,把信改寫了,幸好這朋友沒有計較,接受了我的寫法。我並非覺得朋友的信寫得不好,而是我採用不同的approach。

我是那種不講耶穌,直接了當做事的人。與其講怎樣互助互愛,實質上甚麽都不做,倒不如實際一點,坐言起行。我花了兩小時來重寫這封信。

今早收到朋友的電郵,告訴我律政司接納了辯方要求,撤銷控罪,譲被告簽保守行為。我相信這結果和我改寫這封信無關,可是朋友硬把這賬算到我頭上,我只好入賬。我在2013標少札記回顧講過,從2014年起,接受我幫助的人,要向我指定的香港社福機構捐款,於是我請朋友叫被告捐1000元給露宿者行動委員會。1000元算甚麽錢,不過,標少也不是甚麽人,叫人捐也不想太過監人乃後。這數額不大,但我的喜悅大過把錢給我,我希望播了種,大家一起灌溉。

對上一篇講老婆婆賣了兩元紙皮的欣喜,觸動我的神經,今天明報報導部份大陸在港大學生的零用錢動輒就十萬八萬,使我發神經。我沒有仇富,我只是為他們的富而愁。他們的父母也在播種,不知以後會長出一棵甚麽模樣的東西來?






2014年1月2日星期四

感觸淌淚

大女兒今天登了一篇文——新年執紙皮,我看了之後眼淚盈眶。如果你家中有唔孝順、唔敬老、唔讀書、唔生性、駁嘴駁舌、毫無責任、不思長進的年青人,請叫他們看這篇文。老無所依,拾荒糊口的社會問題怎樣解決,我不懂。老人為撿拾汽水罐、報紙及紙皮而爭執屢見不鮮,女兒所講這位婆婆拿了紙皮賣了錢後那種感恩,既可悲,亦可愛,我是為了她那種感激的心觸動了神經,她實在雍容華貴,使我淌淚。女兒寫這一段,使我慚愧,使我惜福,使我更想助人。

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婆婆問我們是否準備到垃圾站,可否把紙皮送給她變賣。我們當然樂意,連忙把紙皮分類抽出來。原來收購紙皮的地方就在小巷附近,老婆婆賣完之後興致勃勃回來相告,'太好了,賣了兩塊錢,謝謝你們!'。那麼大堆紙皮才值兩塊錢,連坐電車來回 (單程長者價 $1.1) 也不夠,但婆婆居然已經如此感恩客氣。她還義不容辭,幫助我們把剩下來的垃圾好好綁在手推車上。


2014年1月1日星期三

2014年的第一份工

2014年我找了第一份工,不要恭喜我,是沒有錢的義工。

很久以前,當我在法院工作時,有一天在街上碰到大學時同宿舍的一位宿友,他在城大做學生輔導工作,寒喧幾句,交換了電話便匆匆而別。過了幾天,收到這宿友來電,叫我幫忙做mentor。可能當年標少在傳媒出了些風頭,他誤以為我有點能耐,我卻自知料子不足,耍手擰頭婉拒了。那是10多20年前的事。兩年前受老友所托,兩脇插刀,做了世侄的短暫mentor,僥倖有點成果,了結一個經年困局。

一星期前,記起一位單親家庭的朋友的兒子今年考大學,於是致電問候,赫然發覺這世侄成績很不理想,前路茫茫。於是在聖誕翌日,約了這年輕人傾談了兩小時摸摸底。這青年人品格單純,讀書的問題是缺乏紀律和決心,是無心向學懶散一類的人。本來這朋友我並不稔熟,擔起這種苦差事,我有點猶豫。但想到自己自幼家貧,也無心向學,又激起那種感同身受相助之心。於是我自薦替他做mentor。怎様做和做多久,我真不知道,畢竟我沒有受過這方面的訓練。我只本著人助自助,督促他承擔責任,不要依賴別人。

今天終於收到他第一篇文,看過之後,立即就給他「功課」了。坐言起行,希望明年今日看到一些成果。

幾年前一位朋友的兒子惹了官非,做母親的對兒子一向的行為一無所知,不知所措之間向我求助。我很不客氣,用盤問方式來找出事件的來龍去脈,終於他隱瞞家人以前的案底也和盤托出。我發覺很多問題都因為父母不懂處理,過份放縱,過份保護,最後走了很多冤枉路,甚或錯失了矯正的機會。

作為新一年的願望,我希望能夠做好這份工,使這年輕人承擔自己的責任。

2013標少札記回顧

開筆第3年了,如果點擊率可以衡量受歡迎程度,標少在讀者眼中便不算太討厭了。當然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讀者中也有不少一心在看我寫了甚麽廢話,走進來撿拾一些笑料的。無論如何,2012年全年點擊87,000次,2013年是263,000次,翻了兩番。3年來的總點擊是395,000次。

標少並非名筆名嘴,點擊倍增,皆因兩個女人的功勞。這兩個本來是極平凡,舉目皆是的女人,竟然掀起波瀾激起浪,把香港社會分化推到臨界點。粗略算一下,本札記每天平均有超過700個點擊,當社會熱烘烘在爭論林慧思罵警事件時,本札記有一天點擊超過4400次。作為舞文弄墨的人,點擊次數多自然是很大的鼓舞。想深一層,卻不是值得欣喜的事,因為這種點擊率是隨「瘋」而來。

「一窩瘋」這詞,是我常掛口邊,形容香港現象的用語。林慧思可以把香港推向兩極分化的地步,代表著背後親共和反共兩股力量在較勁,當中也有兩股以外,獨立評論這件事的人,山中、標少就屬這種人,從留言看,當中也不乏以事論事,既批評那些愛字頭的爪牙,青面獠牙的青關協的人。相反,對於林慧思及其背後立場偏頗的人也大不以為然。另一個女人陳玉峰,相對來講惹起的爭論較少,兩個女人都做了立場矛盾的事,較之林慧思,陳玉峰引起爭議較少,因為她是律師,塑造不出被壓逼小市民的形象,尤其是她接受了簽保守行為的處理方法,就變成洩了氣的氣球,點著了藥引而不爆的啞炮。如果她們可以抽身,借別人的眼來看自己,自有另一番滋味。

在共產黨眼中,我是反共的人,在他們對頭人的眼中,我可能是左膠。左右逢源的人就兩邊討好,兩面都罵就兩面都不是人。有讀者怕我惹上「高登仔」,但評論不是請客送禮,怕就不寫,有甚麽人我會惹不起。

對我自己而言,2013也有點波折。憑誰問,人生旅途上,可有不蒙荊棘的坦途。2013年未能再動筆寫小説是一憾事,思緒乾涸,怎様擠也擠不出一點半滴,所以唯有暫置一旁,靜待感召。

好友曾經笑我網上濫交,幫助素不相識的人。我心想做無償助人的事算是回饋社會,希望輸出一點正能量,讓漣漪散發開去。究竟有沒有漣漪效應呢?我真不知道。2014年起,我改變做法,向我求助的人要對我指定的香港社福機構捐錢。我繼續做無償的事,在一些人眼中可能是儍事,儍事有誰不曾做呢?何況標少看似精明實愚笨,沒有大智,蠢事做了不少。有大智的人看似愚魯,深藏不露。

2014年肯定是不靖的一年,我預期有寫不盡的課題。於香港而言,禍福相依,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看不到出路,唯有訴諸老莊了,聊以自慰。